“围魏救赵”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战国时期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使赵国得救。后指攻击敌人后面的据点,迫使进攻敌人撤退。现在指的是强迫他撤军的战术,包抄了敌人的后面。围魏救赵的故事,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已经给大家做了更详细的解释和阐述。就故事而言,它不仅体现了齐国军师孙膑的逆向思维能力,也体现了战国七雄之间的复杂关系。
魏国和赵国也来自春秋时期的晋国,但他们在战国时期相遇。就赵国而言,在无法抗拒魏国进攻的背景下,他们选择向齐国求助。齐国通过围魏救赵,确实起到了救赵的作用。然而,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在“围魏救赵”之后,赵国报复了齐国恩,也就是说,他不仅不感激齐国,而且多次攻击齐国。
一
@ 就围魏救赵而言,是孙膑在桂陵之战中采取的策略。桂陵之战爆发于公元前354年(周显王15年)。然而,在公元前351年(周显王18年),魏惠王和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魏军撤离赵国。换句话说,围魏救赵后,赵君主赵成侯没有与齐国结盟,而是与魏君主魏惠王结盟,这显然让很多人无法理解。
当然,我们不能理解的还在后面。五国伐齐时,赵国不仅参与其中,还全力支持燕国攻打齐国的方案,成为重创齐国的重要力量。长平和邯郸之战后,赵国被秦国重创,失去了大片土地。对此,赵派廉颇、李牧等将领多次攻打齐国,即赵占领齐国领土,弥补另一方的损失。
二
[img]423524[/img]
因此,很多人自然不太了解赵的行为。例如,如果你和别人打架,你的同桌会帮你赢。结果,你拳打脚踢你的同桌。而这,无疑是恩将仇报,是非不分。对此,在笔者看来,赵国之对齐国的“恩将仇报”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齐国似乎救了赵国,但实际上却是“一石二鸟”之计。齐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求助。
面对赵国的求助,齐威王和他的下属讨论了如何应对。对此,《战国政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记载:段干伦说:“臣之求利,不利者,不是这样。丈夫救邯郸,军在郊区,是赵不拔,魏全也。所以南攻襄陵不如以弊魏,邯郸拔出来承担魏的弊端。是赵破,魏弱。”田侯说:“好。”是起兵南攻襄陵。
三
根据《战国策》等史料记载,段干朋建议齐威王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绥县),疲劳魏军,然后在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既救援了赵国,又削弱了魏赵两国。因此,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建议。对齐国而言,几乎等到魏国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后,才围魏救赵。此外,这个时间点把握得很好,就赵国而言,都城被围攻,自然全力防守,就魏国而言,攻城已经在进行中,自然不会半途而废。
因此,围绕赵国都城邯郸,魏国和赵国都投入了重兵,无论胜负如何,这都是一场伤敌1000、自损800的战役。齐国利用赵魏两败俱伤的机会,攻打后方空虚的魏国,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至于桂陵之战,或者围魏救赵的结果,自然是齐国大获全胜,而赵魏无疑是输家。
[img]423525[/img]
四
@ 另一方面,对于魏国和赵国,他们也是输家,自然会想到晋国的友谊,再加上对齐国算计的怨恨,所以魏国和赵国“见面,微笑,没有仇恨”,重新建立了联盟。而这个联盟,无疑指向了正在崛起的齐国。而且,赵国之对齐国恩的仇报,甚至不断攻打齐国,也是利益造成的。此外,战国七雄之间,即国与国之间,往往是利益造成的。
围魏救赵后,齐国称霸中原,赵国自然要与魏国抗争强大的齐国,就像山东六国携手抗衡秦国一样。@ 无论齐国是否真的救了赵国,面对国家利益,这些友谊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基于此,在战国中后期,赵国不断攻击齐国,从齐国占领了大片领土。
围魏救赵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齐赵两国有什么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