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权臣崔浩,为什么最后没有好结局?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北魏是由鲜卑人拓跋贵建立的政权,但北魏有一位汉臣,他就是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他参与了北魏三代皇帝的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他经常比汉朝的张亮更好。但是这样一个受到皇帝青睐的权臣突然被处死,被夷为九族。怎么回事?
崔浩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家庭是北方高门士族“清河崔氏”。几代人都是官员。他的父亲只是去官员那里写信,并给了他一个白马公爵。
[img]423602[/img]
在道武帝时期,他写得很好,让他经常跟着他,这也开始了非凡的生活。道武帝后来被儿子拓跋绍杀害,后来由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即位,即明元帝。
明元帝没有放弃父亲身边的大红人,非常重视他。崔浩经常占卜明元帝的好坏,逐渐受到青睐。崔浩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参加国家事务。
明元帝去世,拓跋涛即位,是太武帝。虽然太武帝也是一代明主,对他也很宠爱,但崔浩最终还是死在了他手里。
然而,太武帝命令崔浩和其他人一起编写魏国的国史。这本书只是皇帝留给皇室后代的,但崔浩听了别人的诽谤。在天坛东三里,他建造了一座“国记”和“五经注”的碑林,石碑建在通衢大路旁,引起行人的讨论。这记录了拓跋氏一些未知的早期历史。
这不是一记耳光。北魏的贵族们不高兴。他们认为崔浩故意丑化他们,所以他们抱怨。结果,太武帝杀死了崔浩,数百人参与其中。历史上被称为“国史之狱”。
从表面上看,崔浩死于国史之狱,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崔浩的风景不已,但危险因素早已埋下。
崔浩长期以来冒犯了太多的北魏贵族。更不用说崔浩是否有任何错误了,仅这些贵族就足以让崔浩注定要失败。
崔浩毕竟是汉人。他的一些想法是汉人的想法。例如,他想大肆划定贵族的等级,这正好冒犯了许多鲜卑贵族。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以说,崔浩无形中把自己推向了贵族的对立面。
=
崔浩迷信道教。他跳起皇帝打压佛教。当时信佛的人很多,崔浩得罪的人太多了。本来太武帝刚登基的时候,很多人起诉崔浩,只能让他以公爵的身份回家闲居。有事的时候再找他。
由于国史之狱的起源,在北魏众多权贵的鼓励下,太武帝不得不除掉崔浩。
北魏权臣崔浩,为什么最后没有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