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他知道兵法,擅长用兵和打仗。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9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韩襄王同年去世。趁此机会,秦国派白起等人进攻韩国,夺取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等地。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之一,韩国自然难以单独抵抗秦国的进攻,于是向三晋之一的魏国求助。面对秦国这个共同的敌人,魏国自然不会做墙上观,于是命大将公孙喜(又称犀武)点齐人马,前去助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战斗中,不仅韩国和魏国派出了精锐的力量,而且还派兵马加入了同样遭受秦国侵蚀的东周联盟。对于韩国、魏国和东周三国,共派出24万军队与秦国竞争,这是“伊克之战”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一
@ 《战国策·卷33·中山策·昭王既息民修兵》记载:“韩、魏向率,兴兵众多,不能半途而废,与伊阙作战。”22年(前293年),秦军来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与韩、魏、东周24万联军对峙。在这场战争中,白起指挥的秦军人数只有10多万,也就是不到对方部队的一半。
所以,问题来了,秦、韩、魏、东周,为什么要选择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展开决战?这是伊阙地形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而且东周国也在洛阳,所以跟随韩魏对战秦国)。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长的秦国,自然不会满足于偏居一角。对韩国等山东六国来说,当然也不希望秦国的军队在中原所向披靡。
二
[img]423264[/img]
基于此,在我看来,就伊阙之战而言,可以说是秦军东出中原的开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对白起来说,在这场战斗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假如白起没有打开这个头,那么秦国之后的进攻,无疑会有更大的压力。当然,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第一位,白起在军队劣势的背景下,没有与韩、魏、东周三国联军发动决战。
在对抗的过程中,白起初仔细观察了对方的情况,并获得了一个关键信息,即韩国和魏国军队的教练相互分离,相互推诿,保留了自己的力量。没有人愿意先与秦军作战。至于东周的士兵,他们没有战斗力,也就是说,他们只能锦上添花,不能及时帮助他们。@ 伊阙之战的关键是打破韩魏军队。
三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斩首24万,俘虏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至乾”。在伊阙之战中,白起终于杀死了韩、魏、东周的24万军队。那么,问题来了。白起怎么能赢得更少的记录呢?
在这方面,据史料记载,白起在发现韩国和魏国的军队相互分离后,决定用少量可疑士兵拖住韩国军队,然后动员主力绕到魏国军队的后方,成功地击败了另一方。在我看来,如果魏国和韩国能够共同努力,他们就能够抵御白起的进攻。然而,在得知魏军遭到袭击的背景下,韩军的第一反应是撤退,而不是支持友军。就这样,两个被打败的敌人基本上都被白起歼灭了。
[img]423265[/img]
四
@ 东周国的士兵在韩国和魏国大军被歼灭后,自然无意应战。在此基础上,白起不仅歼灭了24万军队,还占领了伊阙和五座城市。前面提到,位于洛阳以南的伊阙地形险要,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消灭24万三国联盟,打击魏国和韩国是很重要的。然而,伊克之战的战略目标仍然占据了伊克,为秦军东出中原开辟了通道。对此,白起无疑很好地实现了秦国在伊阙之战中的战略目标。
伊阙之战作为白起的成名之战,确立了他在秦国武将中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伊阙之战的辉煌,秦昭襄王自然不会继续在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炎英之战等重要战役中重用。比如长平之战就是赵括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赵括能打赢长平之战,他无疑会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与赵括相比,白起显然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在春秋战国时期书写了战神的传说。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欢迎留下您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伊阙之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白起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