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告诉你蜀汉和街亭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街亭如此重要,为什么诸葛亮不使用赵云、魏燕和姜伟,而是使用马苏?
街亭很重要,但是赵云、魏延、姜维因为各种原因都不能用。出于战略考虑,诸葛亮用马苏守卫街亭。蜀汉,一个弱国,经不起风雨。
[img]421259[/img]
为什么不选赵云、姜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陇西五郡中三郡望风而降,形势大好。此时,一个地方的重要性得到了突出,这个地方叫街亭。
只要你保持这个地方,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断龙”。曹魏援军无法到达。赢得陇西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诸葛亮即将成功。虽然马苏没有听诸葛亮守城,但马苏当时并没有完全失败。马苏只需要坚持一段时间。诸葛亮的援军已经在路上了。
可恨的是马谡自己跑了。
如果你赢得陇西,你可以从南安和天水当地取粮,这大大缓解了蜀汉从汉中运粮的压力。那时,你可以和曹魏打一场持久战。
如今街亭一失,蜀汉士气大损,最终导致失败。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苏这么重要的地方,而不是赵云、姜维、魏延?
首先,赵云肯定不能用。这时,赵云不在诸葛亮身边,而在簸箕谷。
赵云此时的任务是带领邓芝一路人马,摆出从斜谷北攻城的阵势,从而吸引魏军的主力。
姜维也不能用,姜维此时的身份比较尴尬。
姜伟是降将,刚投降。街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诸葛亮放心,蜀汉军也会有批评。
而且守街亭也是独自掌军,姜维在蜀汉军中没有威望,能否指挥得当也是个问题。
姜维也不符合。
[img]421260[/img]
为何不选魏延?
魏延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候选人,但从战略角度来看,魏延也不合适,根本原因是蜀汉的国情——资本太小。
魏延当年被刘备提拔,汉中之战后直接当汉中太守。刘备当年的决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史书记载“一军尽惊”。
这是什么意思?
这意味着魏延是刘备的人,属于“先帝”遗臣。
魏延的这一身份,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使魏延有了“与诸葛亮抗衡”的资本。
魏延有三个特点:
1.自视很高,魏延每次出兵都要求分兵,由自己单独带领一支军队,比如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猜想;
二、魏延军喜欢逞威风,蜀汉军除诸葛亮外,大家都怕他;
3.诸葛亮对魏延提出反对意见后,经常背后抱怨。
史书记载:
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自己才用之不尽。
街亭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守住街亭可以说是北伐的第一功。
魏延在取得大功之前就已经如此“神气”了。如果他获得了北伐的第一功,恐怕魏延会和诸葛亮分庭抗礼。
毕竟魏延有自己的政治优势,属于“先帝”刘备。
@ 魏延也不符合守街亭。
蜀汉的盘子太小了,诸葛亮作为战略家,绝对不允许蜀汉分兵。
这不是诸葛亮的自私,而是蜀汉国情造成的现实。
为什么选马苏?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没有带兵打仗经验的马谡?
马苏是诸葛亮的直系。
虽然马谡早年也跟着刘备,但刘备早就看出他不能重用,从来没有给过马谡任何像样的职位。
只有诸葛亮的欣赏,马苏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俗话说爱屋及乌,诸葛亮之所以这样看马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苏的哥哥是马良。
马良和诸葛亮绝对是“兄弟”。
马良这个人也很有才华,如果马良还活着,怎么也不能轮到马苏守街亭,只后悔夷陵之战,马良就告别蜀汉人民。
@ 诸葛亮想培养马苏,也想培养自己几个直系,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军队中的地位。
[img]421261[/img]
这也不是诸葛亮的自私,也不是蜀汉的国情。如果诸葛亮真的想谋取个人利益,他的家人早就被安排在蜀汉的重要地位。
诸葛亮知道马谡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已经有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教训。为什么读历史书的诸葛亮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
守街亭的任务并不难。
诸葛亮已经制定了计划,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政策,只有四个字“守城”。
只要执行军令,北伐第一功必然落在马苏头上,这是诸葛亮送给马苏的军功。
遗憾的是,马谡平时和诸葛亮关系很好,自视很高,甚至违反了诸葛亮的军令,把“阻敌增援”改成了“全歼来敌”。
魏延不敢违反诸葛亮的军令,但他的马谡敢,诸葛亮在万军中找到了唯一敢违反他军令的人。
马苏后来的罪过是:
苏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诸葛亮选择马苏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没有按照原则行事,最后犯了这么大的错误。
总结
第一次北伐时,赵云在诸葛亮身边,赵云不能被派到街亭。
姜维刚投降,身份尴尬,不是最佳人选。
[img]421262[/img]
魏延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候选人,但魏延有政治优势,自视很高。考虑到蜀汉的国情,魏延不能拿到这个“北伐第一功”,否则魏延会变大,蜀汉会危险。
诸葛亮选择了没有带兵打仗经验的马谡,主要是因为马谡是诸葛亮的直系,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力量,巩固自己在军队中的地位。
而且,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守街亭的任务并不艰巨,诸葛亮选择了马苏。
街亭对蜀汉如此重要 诸葛亮为什么要用马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