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朝损失5万大军,为清军入关埋下伏笔! 接下来,听听他的一些故事。
明清战争(1618-1683年),战争双方,一个是明朝,一个是后金(清朝),间或涉及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明清战争是指在清朝兴起灭亡的过程中,明清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其中,萨尔浒之战是后金(清朝)和明朝之间的关键战役。强调这是一场“关键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的决定性战争,是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努尔哈赤的后金在萨尔浒战役中只有6万军,却奇迹般地击败了明朝的11万军队,从而奠定了清朝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努尔哈赤是如何打败6万大军11万大军的?
一
@ 根据《明史》、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萨尔浒战役发生在公元1619年2月至3月(明万历47年,后金命4年),位于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和萨尔浒附近。战争的双方是后金和明朝。这场战争也是明后金辽东战争的战略决战。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的努尔哈赤只有6万兵力。相应地,虽然明朝的总兵力至少有几十万,但明朝在这场战役中投入了大约11万军队。当然,即使是11万军队也是后金军队的两倍左右。而且,在明朝万历时期,明朝士兵的作战能力远不如崇祯后期。从综合作战能力和兵力来看,明军无疑占据了优势,而金则处于劣势。
[img]420893[/img]
二
然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任何战役的胜负都不会完全取决于双方的军事规模,如官渡战争、赤壁战争、飞水战争、昆阳战争、鄱阳湖战争等经典战役。相反,军队较少的一方取得了胜利。@ 战场上的其他因素,如士兵的战斗意志力、教练的指挥水平等,自然会影响战斗的方向。在萨尔浒战役中,后金创始人努尔哈赤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我只一路走”的方针。对于努尔哈赤口中的“凭尔几路,我只一路走”,可以理解为“集中力量歼灭敌人”。在这一作战策略的指导下,6万后金士兵在作战指挥上集中力量,各次突破,5天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
三
与此同时,除了歼灭约5万名明朝士兵外,后金士兵还从对方手中缴获了大量物资。对此,在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兵分四路,三路大军被击败后,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侥幸败退,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明朝兵分四路的战略显然为后金集中兵力、各次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换句话说,如果明朝的11万军队聚集在一起,即使失败了,也很可能不会付出这么大的伤亡代价。很多影视剧都反映了明朝大军在萨尔浒战役中的惨败,比如电影《绣春刀III》:《修罗战场》的开头,是萨尔浒之战的场景。在电影中,张译饰演的陆文昭说“几万条命,割草一般都没了”。
[img]420894[/img]
四
@ 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确实崩溃得太快了,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只用了5天就歼灭了大约5万名明军。相反,明军机动能力不足,各大军之间缺乏配合,也是其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在我看来,这反映了后金军的机动性远远优于明朝军队,这也是后金(清朝)士兵在明清战争中的特点之一。总的来说,金全胜和明军大败在萨尔浒大战后结束。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精锐力量的损失已经耗尽,明朝只能进入辽东战场的战略防御阶段,然后金(清朝)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不断攻击辽东明朝的城市。@ 这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清朝的基础。此外,这也符合明朝的灭亡,始于万历的说法,即尽管清朝逐渐取代明朝,但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发生。但事实上,万历皇帝在位后期,后金已经崛起,甚至掌握了辽东战场的战略优势。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萨尔浒之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