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有很多精彩的皇帝喜欢忽视政治,比如嘉靖和万历,他们已经20多年没有上朝了。原因之一是他们痴迷于道教玄学,渴望长生不老;一个是和文官集团斗得心灰意冷。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肤浅的原因,那就是明朝的朝会制度过于繁琐,这无疑有助于皇帝忽视政府。
[img]420224[/img]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的朝会制度真的那么繁琐吗?
在明代,朝会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大朝;第二个是朔朝;第三个是常朝。所谓大朝,是指每年在正旦、冬至、万寿等重大节日举行的朝会。在这样的朝会上,所有的文武官员都会表示祝贺,周边的藩属国也会派使者去意思。
朔望朝是每月初一或十五,百官会公服行礼;
所谓常朝,字面意思是最常见的朝会,通常分为早朝和晚朝,但通常晚朝是废弃的,常朝只是早朝。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非常重视朝会,为此制定了大量繁琐的礼仪,其繁琐程度达到了当时历史的顶峰。
以朱元璋为例,他经常鸡鸣而起,无知而朝,这就要求百官在星月不散的时候起身赶往皇城。
每天,官员都要从紫禁城中午门附近的左右掖门进入。文官走左边,武官走右边。依次进入皇城后,需要在金水桥南侧按等级顺序站立。鞭子响了,你可以依次过桥。当你来到皇家道路的左右两侧时,你可以相互等待。同样的文官需要站在左边,武官需要站在右边。
皇帝安全入座后,再次鸣鞭,分列左右的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走进御道后,便进行排班。
这时,文官需要朝北向西,武官需要朝北向东,行一拜三磕头。
礼后,才能进入每天早朝最关键的环节——奏事!
[img]420225[/img]
在演奏之前,文武百官需要先刷刷预咳,然后从最后一位开始,到御前跪事,演奏结束后再复位。
如果官员在演奏过程中礼仪不当,可以由御史和序班弹劾。如果没有,他们可以一次性撤退。
演奏结束后,所有官员都会再次鸣鞭。皇帝本人退出后,百官可以依次退出,每次回到各自的衙门,从而在早朝结束。
综上所述,如此繁琐的朝会礼仪制度,其实对百官和皇帝都是一种折磨。这些礼仪太繁琐,形式空洞,没有实际意义。百官觉得无聊,皇帝自己也觉得无聊,但毕竟是祖先的方法,很难改变。
这种繁琐的形式无疑加剧了明朝皇帝的忽视心理,使他们更倾向于深入内宫,忽视政府!
明朝历史上的朝会制度是什么?为什么皇帝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