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把大臣逼上绝路?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崇祯皇帝是明朝末代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些人认为他雄心勃勃,是一位罕见的好皇帝;也有人认为他严格多疑,没有治国之才,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崇祯皇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今天,让我们来谈谈他的“怪癖”。
[img]419683[/img]
1629年10月,后金大汗皇太极率领八旗军绕过蒙古进入海关,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北京城下士兵。当地明军得知北京被包围的消息时,他们迅速开车去帮助北京大师。后来,明军和八旗军在北京附近展开了一场绝望的战斗。最后,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明军终于让皇太极选择了主动撤退。
然而,此时崇祯皇帝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强迫名将满桂率部到永定门与八旗军决战。满桂不能违抗君命,只好率部出征。结果全军覆没,满桂自己也死在战场上,年仅36岁。
满桂之死无疑是明朝的重大损失。崇祯皇帝实际上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他会从中吸取教训吗?答案是:不!
1641年,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类率领13万军队与清军(即原后金八旗军)在松山、锦州展开决战,历史上被称为“松锦之战”。由于清军骑兵在野战中具有巨大的优势,熟悉兵法的洪承畴决定驻军宁远,采取“并战并守”的“持久策略”。然而,崇祯皇帝却命令洪承类“刻期进兵”。无奈之下,洪承类不得不率领明朝最后一支精锐部队与清军作战,结果明军惨败,洪承类被清军俘虏后变节降清。
崇祯皇帝经过两次惨痛的教训接受了教训吗?答案是:还没有!
1643年,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已成为燎原之势。虽然明朝督师孙传庭手下有十万兵马,但实际上都是杂牌军,双方实力根本不在同一水平。因此,孙传庭本打算坚守潼关,等待机会。然而,崇祯皇帝的老问题又犯了。他命人反复催促孙传庭主动出击,消灭闯贼。无奈之下,孙传庭率部冒险东进,结果被李自成的军队包围,孙传庭本人战死,明朝最后的有生力量也在这场战役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一年后,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从以上例子来看,明朝的优秀将领和军队逐渐耗尽,崇祯皇帝应该被视为主要负责人。如果他不反复催促战争,渴望成功,这些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许多人认为崇祯皇帝是脑残疾人,明朝被他杀害。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这种观点是有偏见的。公平地说,满桂之死确实是崇祯皇帝盲目指挥的结果。然而,虽然洪承类的“松锦之战”和孙传庭的“汝州之战”也是崇祯皇帝反复催促战争造成的失败,但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他。
自崇祯朝中期以来,自然灾害和建虏(明朝人对后金的蔑视)、流贼(明朝人对起义军的蔑称)在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不断给予轮番打击。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明朝国库彻底枯竭。朝廷没钱,只好给前线士兵“打白条”,拖欠工资。一开始,将军们还可以用忠君爱国的思想激励大家无条件地为国捐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举动的效果越来越差。许多明军士兵不出力,一些军纪较差的士兵甚至组成一个团去抢劫人民,而官兵却变成了官兵。
到了“松锦之战”,明朝的财政状况已经完全恶化。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崇祯皇帝可以说掏空了他的家人来支持前线的洪成类部队。洪成类在战场上分析了敌人和我的情况后,制定了“战斗和守卫”的持久战略是正确的,但明朝的国库负担不起持久战。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会反复敦促洪成类快速决定。长期消费与等待死亡没有什么不同。
虽然“松锦之战”的结果没有奇迹,但这只能算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你让崇祯怎么做选择?后来孙传庭的“汝州之战”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但此时的情况更糟。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把大臣逼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