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姬姓诸侯国的郑国。你知道吗?接下来我给你解释一下。
在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流亡19年的重耳回到晋国。重耳即位后,励精图治,增强晋国国力。晋文公在公元前632年城濮战役中击败楚国。此后,晋楚在春秋时期展开了百年的争霸战争。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许多弱小的诸侯国受到了胁迫,即要么跟随楚国,要么与晋国结盟。除了齐秦,其他诸侯国很难长期保持中立。郑国位于中原核心区,已成为晋楚争霸的焦点。那么,问题来了,晋楚争霸时,晋楚为什么不能消灭弱小的郑国呢?换句话说,在春秋的几百年里,为什么郑国能在晋楚的夹缝中苦苦支撑?
一
@ 根据《左传》、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806年,郑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在陕西建都(古地名),第二任君主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至郭迅之间(今荥阳市东京遗址公园),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至郑韩故城遗址,直至灭亡。春秋时期,郑国的疆域约为河南北半省中部。大致为:东有汴梁,兰考。南包许昌,达禹州,西距虎牢,北越黄河。在地理位置上,郑国不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而且正好在晋楚两大国之间。基于此,晋楚两国无论哪一方吞并郑国,都能在中原争霸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img]418228[/img]
二
然而,面对晋楚的多次进攻,郑国并没有走向灭亡,而是苦苦支撑着三家分晋。在我看来,晋楚之所以不能消灭弱小的郑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郑国虽然比晋楚弱,但作为千乘之国,郑国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例如,在晋楚争霸中原之前,郑国名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首次强势起来,称霸诸侯。也就是说,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崛起之前,郑国曾在中原实现小霸。而这意味着郑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能够在晋楚争霸中苦苦支撑。
三
此外,就郑国的军事实力而言,根据《左传》、据史料记载,春秋初年,郑国已有三军。按周制,周天子可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因此,拥有三军的郑国,在军事实力上可以分为大国。基于此,鲁襄公二十五年,郑子展、子产带车700乘伐陈,车数等于城濮之战晋车的数量。而且,郑兵曾与晋、楚、诸侯联军开战,诸侯兵甚至怕郑不敢越过郑境,反而被郑军打败。因此,打铁需要自己的努力。楚晋之所以没能消灭郑国,主要是因为郑国有很强的防御实力。
[img]418229[/img]
四
@ 另一方面,郑国之除了自身实力外,还能在晋楚之间的夹缝中苦苦支撑,这也与郑国的对外战略直接相关。春秋时期,面对晋楚两大强国,郑国采取了“朝秦(晋)暮楚”的策略。例如,君主郑简公在位时,郑国根据当时楚弱于晋的客观情况,决定真诚地附晋。楚国北上攻打郑国时,再与楚和平,诱使晋全力为郑击楚,使楚不敢再侵扰郑国。在这方面,在我看来,虽然“秦(金)黄昏”是一个贬义词,但充分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获得有利的外部环境显然是一个可以理解的选择。也就是说,只要晋楚的实力保持平衡,郑国就能在晋楚之间逢源,从而坚持到晋国灭亡。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韩国最终持续了多年,从而消灭了郑国。
郑国春秋时期的地理位置如何?晋楚争霸能支撑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