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四处作战,出生入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1390年,77岁的李善长去了刑场,他的妻子、女儿、侄子和其他70多名家庭成员一起埋葬。这位曾经是极人臣、著名开国第一英雄的人生就此结束。
一年后,于部郎中王国用上疏为他喊冤,认为李善长没有理由参与谋反。朱元璋虽然没有采纳,但也没有怪他。很多人认为李善长没有参与谋反,这是一个冤假错案。事实上,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李善长没有以实际行动参与谋反,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犯罪。作为朝廷的重要大臣,他清楚地知道胡谋反,没有揭露举报,这是不可原谅的。
所以,他已经集荣华富贵于一身,究竟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让我们从他的性格开始。
性格忮刻
关于李善长的性格,《明史》有明确的记载:“善长外宽,内多雕刻。”这意味着他的外表不同,看起来很宽,但事实上,他必须为此而战。他经常依靠当地的关系,帮派,强烈排斥和压制那些冒犯他的人。据《明史》记载: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根据其罪奏废除。
这意味着李饮冰和杨希圣当时的参议稍微侵犯了李善长的权力,李善长以罪罢免了他们。如果李冰饮和杨希圣没有权威,那么当时中书右城的杨宪就不能这么说了。
[img]415825[/img]
1367年,杨宪联合检察院凌表示,高见贤、夏煜攻击李善长“无宰相才”。李善长心生嫉妒,后来抓住机会犯错,“玩宪排挤大臣,放肆为奸”。导致杨宪被朱元璋杀害。
有人可能会说杨宪不是好人,那我们再来看看刘基。同年不久,朱元璋就丞相问刘基意见时,第一句话是:
是数欲害君,君乃为地耶
由此可见,朱元璋早就知道李善长的性格和之前对刘基的几次陷害。
李善长一直陷害刘基。虽然他没有成功,但刘基对李善长也有顾忌。有一次,“李善长和刘基争法”,请说“基不自安”。
但即便如此,李善长及其心腹胡唯庸也没有放弃,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最终还是被胡唯庸毒死了。
[img]415826[/img]
综上所述,李善长是一个表面宽大,内心复仇的人,也是一个有怨恨的人。那么,他对朱元璋也有怨恨吗?看下面。
积怨太深
1354年,朱元璋在攻打滁州的路上,李善长来迎接他。他们见面太晚了。李善长以刘邦为例激励朱元璋。朱元璋非常高兴。从那时起,他就和朱元璋一起在南北作战。他忠诚而努力。
众所周知,朱元璋之前(1367年)曾因事责怪李善长,对李善长不满,并有换相的想法。尽管朱元璋后来还是让他当宰相。
然而,尽管如此,毕竟之前有一句“换相”的话,李善长对朱元璋虽然心里有点平衡,但还是有些芥蒂。
杨宪、汪广洋、胡被判罪后,李善长“贵富极,略显傲慢”,引起朱元璋的不满。李善长因病致仕,朱元璋让他在濠州监督中建造。他已经呆了好几年了。
[img]415827[/img]
尽管朱元璋给了他许多奖励作为补偿,但以李善长的性格,他一定还是心有不满。
朱元璋也可能更了解他。为了缓解这种尴尬的气氛,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儿子的官制在1374年得到了提升。1376年,朱元璋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
然而,即便如此,李善长的怨恨似乎也无法平息。临安公主结婚后不久。《明史》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御史医生汪广阳、陈宁疏言:“善长,宠自己,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不问候。徐都尉祺六天不朝,宣至殿前,不引罪,大不敬。”
朱元璋病了将近十天,李善长连问候都没有。他的儿子李祺六天没上朝,也没有告罪。这不仅是对朱元璋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朱元璋不满的表现。结果,朱元璋降低了李善长1800石的年薪。
从以上几件事可以看出,李善长和朱元璋的关系其实不如以前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总是磕磕绊绊,不够和谐。朱元璋的几次不满和对他的“敲打”肯定会让他心里抱怨很多。
这可以从他的性格和他对其他大臣的态度中推断出来。然而,他面对的是朱元璋皇帝,所以他只能选择忍受。然而,一旦他遇到了一个好时机,他可能会表现出他的真实面目。是否,请参阅以下内容。
自酿苦酒
1380年,胡卫庸案爆发,很多人坐党论死。虽然当时有人透露李善长与此案有关,但朱元璋仍然没有深入研究勋旧的面子。
[img]415828[/img]
1385年,当时有人起诉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参与胡卫庸案,但朱元璋还是下令免死。但“善长不谢,帝衔之。”无论如何,朱元璋虽然沉迷于杀戮,但仍然怀旧。
1390年,李善长已经到了70多岁,仍然“不守规矩”,从汤和那里接卫卒建营。同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法,李善长多次求情。
结果,朱元璋怒不可遏,严厉审讯了丁斌,得知他以前在胡伟庸家工作,并供认了李存义与胡伟庸勾结的事实。朱元璋下令逮捕李存义,李存义供认了当时劝说李善长参与胡伟庸谋反的过程。《明史》记载胡伟庸四次劝说李善长:
1、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呼道:“什么是儿言!审尔,九族皆灭!”二、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事成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呆了,却颇感动。3、只庸自往地说善长,犹不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了口气:“我老了。我死了,你等自己!”
这些证据足以证明李善长与胡维庸案密切相关。朱元璋无法忍受,所以我们文章开头的一段内容出现了。后来,王国冒着生命危险向他表示不满。朱元璋说:“虽然不能使用,但也不能犯罪。”
[img]415829[/img]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承认李善长没有参与胡卫庸案。然而,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清楚:虽然我们承认李善长没有参与胡卫庸案,但作为一名朝廷大臣,我们没有举报和揭露这种叛乱,这已经是不可原谅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李善长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在四木看来,虽然李善长以前对朱元璋很忠诚,但随着朱元璋时不时地“敲打”他,他已经对朱元璋产生了怨恨和不满。虽然他必须战斗,但没有办法忍受痛苦。
胡伟庸谋反。他没有推荐举报,而是让他发展起来,想从渔民那里受益。这是他对朱元璋深深抱怨和不满的表达,也是他一生中最冒险的赌注。
这样,他的性格就是他最终选择冒险,选择不举报和揭露胡的真正原因。这也证实了一句至理名言:“性格决定命运!”
事实上,从他与朱元璋的上述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不止一次对他表示怜悯。如果他没有太深的怨恨,也没有争吵,而是主动揭露和举报胡唯庸的反叛阴谋,那么他的最终命运可能不得不另说。
@ 正如陈梧桐所说:“李善长被杀,当然是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但也是李善长自酿的一杯苦酒。”
李善长一生都在集荣华,为什么不检举胡唯庸的谋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