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改变了以往的君主集权制,完全掌握了整个国家的权利。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封建社会在中国已经持续了2000多年,实行了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制度。虽然封建社会的君主表面上负责一切,但仔细观察不同朝代的君主集权程度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将由皇帝独裁;这种说法可以用来解释清朝的两代人。在汉朝、唐朝和宋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分为皇权和相权。虽然比例不同,但不能说一切都是皇帝专制的。
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原话。在他看来,明清以前的所有时代都不能被称为皇帝专制。以前的皇权和相权是分开的(尽管期间的比例不同),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改变了这种情况,完全集中了整个国家的权力。
[img]415830[/img]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可以认为朱元璋在集权方面创造了历史。然而,这种集权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形式,还取决于内容。我们不能只看短期情况而忽视长期洞察力。
宰相制的废除和内阁制的产生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胡唯庸谋反为由,伏击他,永久废除宰相一职。从此,从秦朝(公元前221年)统一到朱元璋废除,持续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就结束了。
事实上,许多学者已经就胡唯庸案进行了相关论证:朱元璋杀死胡唯庸是假的,他的真正意图是废除威胁皇权的权力(而这个过程是朱元璋一步一步地完成的),让他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由于每天维修太多,他一点也不忙,所以他模仿古代的三个公司,建立了四个辅助官员制度。然而,由于人员能力和职能分配等问题,四名辅助官员根本无法协助朱元璋,一年多后被撤销。这为内阁制度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同年(1382年),朱元璋模仿宋代制度,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学位,其中礼部尚书邵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学位。之后,文华殿的大学士学位被设置为文华殿的大学士学位,其中包括文华殿的大学士学位。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img]415831[/img]
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光、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加机务,称为内阁。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内阁系统。宣德发展后,内阁系统达到嘉隆时期的顶峰。首先是夏燕、严嵩、徐阶和高拱。之后,万历首辅张居正以宰相的身份自居。除了宰相,谁还能有一万人以下?
我们承认朱元璋的后代确实没有按照祖先制度建立宰相制度,但事实上,内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宰相制度的另一个版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集权表现是失败的。
三司制的设立和监督抚制的产生
事实上,废除宰相制并不是朱元璋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他的深思熟虑。在此之前,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将省级机构改为三司,各负其责。
最初,中书省是中书省的一个分支机构,对中书省负责,但现在对皇帝和六个部门负责,所以中书省的地方权力集中在六个部门的皇帝手中。
原来,一个省的事务由中国银行书记省的一个机构负责。然而,朱元璋废除了中国银行书记省,改为三司后,由于都是封疆官员,相互制约,不统一,省内所有重大政事都由三使会议上报中央部门实施。
[img]415832[/img]
朱元璋的主观愿望是美好的。然而,三司制本身也存在缺陷:在一个省份,由于缺乏集中、统一、强有力的领导,许多地方政治事务,特别是一些紧急事件,往往在相关方面相互争吵、推诿,或无法及时妥善处理。
朱元璋出乎意料,总督巡抚制度是为了弥补地方政治的这一缺陷而产生和发展的:
明初以十五布政使司分治天下...盖以地大物众,法令滋彰,三司遵守教条,修其常职,兴利除弊,均纳税,打贪浊,安善良,但巡抚能便宜地从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部门的民政、财政、司法、刑事等开始由巡逻人员接管,随着时间的发展、省级动荡的出现和边境问题的加剧,巡逻人员也开始接管卫生中心的军事责任。
《春明梦余录》记载了总督制的产生:
正统之后,要么在腹部出生,要么在边境挑衅,而各省的辅臣一时无法振联属之策。他们是逃避犯罪的老师,保护自己的环境,保护自己的环境,保护自己的城市,直接颤抖!......而各省的抚臣,都互相看着,无法挽救,必须成为总督,然后才能平静下来。
于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复杂性和恶化,于谦、周晨、胡宗宪、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类等一批巡抚、总督不断涌现。
[img]415833[/img]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总督是巡抚的扩大,一些巡抚后来被提升为总督。然而,无论是巡抚还是总督,他们的设立都与朱元璋废除省份和设立三个部门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由于三个部门制度的问题和缺陷,甚至失控,导致了监督和监督制度的产生。因此,我们可以说,朱元璋的地方集权措施也以失败告终。
总结
@ 朱元璋的集权主要体现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在中央政府,朱元璋废除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以宰相为首的中书省,改为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然而,在废除首相制度后,他不能“每天超过一万”,所以他首先建立了“四辅助官员制度”,然后为“内阁制度”的萌芽和产生奠定了基础。随着内阁制度的不断发展,它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首相制度的另一个版本。
在地方方面,朱元璋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以行政使、按察使、指挥使为代表的三个部门。他们直接负责六部和皇帝,而不是关白书省。
但由于三司之间相互控制,不统一,导致缺乏集中统一、强有力的领导。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巡抚和总督相继出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在中央集权和地方集权方面似乎在短期内取得了成功,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被证明以失败告终。
朱元璋在集权程度上创造了历史。他的集权成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