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是一位声誉参半的皇帝。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他的理解还不够清楚和充分,后来的人们仍然需要分析和探索。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古人说,人们的心是不可预测的,这是考虑到人类的复杂性。然而,如果事故发生了,它就更不知道人们的心,也看不到这个特定角色的真实面目。在四木看来,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你必须测试它,这个测量工具是他一生中相对重要的一些行为。
古代社会宰相制的产生及其发展
宰相制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制度。说到宰相,很多目不识丁的老人都能说一两句,甚至很多人都能熟悉很多宰相。每当有人提到李斯、萧何、方玄龄、魏征、王安石、寇准等名相,似乎总会有说不完的话题。
事实上,宰相制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最初是由商周时期的家臣担任的。
战国时期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宰相”制度,但当时各国对宰相的名字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楚国叫“令尹”,宋国叫“大尹”,吴国叫“太宰”,齐国叫“相”。秦国的商鞅先叫左舒长,后来升为大良造。
秦统一六国后,左中右丞相分开,既巩固了统一,又加强了皇权。汉承秦制,左右丞相设立。
隋至唐初,三省制仍为定制,但到了中唐以后,宰相的权力受到节度使馆职(翰林学士)的约束、制约宦官等。
虽然宋代宰相制度受到限制,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保存下来的。元代以中书省总理政务,统辖六部,以中书令,左右宰相、平章为宰相,处理机务。
废除宰相制度和建立四辅官制度
事实上,明初,朱元璋也按照元制建立了左右宰相制度。当时的宰相包括李善长、徐达、胡维庸、汪广洋和杨宪。然而,只有徐达才能结束这五位宰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宰相胡为由谋反,永久废除了宰相一职。从此,从秦朝(公元前221年)统一到朱元璋废除,持续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就结束了。
[img]415818[/img]
许多学者已经就胡维庸案进行了相关论证:朱元璋杀胡维庸是假的,他的真正意图是废除威胁皇权的相权。
宰相制废除后,所有工作只能由朱元璋承担。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记载了朱元璋的工作状态: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计3291事。
换句话说,他每天需要看200多章来处理400多件政治事务。夏谢还记录了朱元璋在《明通鉴》中的工作状态:
我代天理物,日总万几,怎么能一周偏呢?政事有失宜,难道唯一的人民之害,会对世界人民造成伤害吗?难道唯一的烦恼就是对世界的烦恼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四辅官制度的建立才被列入议事日程。朱元璋废弃半年后,起诉太庙,指示全国成立四辅官。
从宰相制到四辅官制的转变,是朱元璋个人政治生涯的重要决定。
在四木看来,任何人的重大决定都是他人性的投射和关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些天性。这必须从首相制度和四辅官制度的区别开始。
宰相制度与四辅官制度不同
从宰相和四辅官的等级来看,宰相在百官中排名第一,而四辅官只是三品的头衔。显然,宰相的等级远高于四辅官。
我们可以猜测,朱元璋放弃总理选择四辅官,一定是考虑到百官之首的总理手握重权,稍有不慎就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君主地位,而身居三品官的四辅官绝对没有权力与君权抗衡。
[img]415819[/img]
从宰相和四辅官的选拔来看,宰相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历代君主对宰相的选拔也非常谨慎。明初也是如此。正如谋臣刘基所说,易相“就像易木,必须是大木。如果是小木头做的,就立覆。”朱元璋一定明白,就和刘基秘密讨论了李善长、杨宪、汪广洋、胡、刘基本人的任相。
四辅官就不一样了。虽然朱元璋曾起诉太庙,指示全国,但四辅官只是他在全国选择的一些知识渊博、诚实、善良、勤奋、勤奋、精通经籍的老儒。国家重要事项,他可能只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全国人民负责。结果四辅官制很快就失败了,被废除了。
从宰相和四辅官的职责来看,宰相负责全国重要的政治事务,关系到全国荣辱兴衰。《明太祖实录》记载了四辅官的工作:
命官部,凡郡县把所有科室的人才都带到北京,日本引到端门阳台下,让四辅官和告诫院官与他们讨论,观察他们的才能。命刑官听了两个建议的话,如果有罪,他们将被判五刑。同意,然后进入游戏。演奏,记录其目的,送四辅官和告诫院官,给事情复核,没什么区别,然后复制。如果有疑问,四辅官会封驳。
显然,四辅官并没有担任一些重要职务,而是用来帮助皇帝审查人事和司法工作。这与一人以下一万人以上宰相的等级和职权完全不同。
推断朱元璋的本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朱元璋的以下本性。
@ 我们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胆识渊博,不怕传统。许多人害怕挑战传统。传统越长,威严越大,越不可动摇。秦朝以来,宰相制度延续了1600多年,基础不厚,影响不深。然而,朱元璋敢于废除它,这表明他非常勇敢。
[img]415820[/img]
@ 我们还必须承认,朱元璋有着密切的思想和深刻的计算。建明之初,朱元璋考虑到国家不稳定,继承了元代宰相制度,但国家一步步稳定后,开始打出自己的满意算盘。
,废除宰相制不是他的临时起点,而是一步一步完成的。
1376年,他改为中书省宣布政使司。1378年,他命令六部及其下属继承人“演奏与白中书省无关”。1379年,他以“占城入贡,胡不闻”为由,点燃了废除宰相制的导火线。
此外,废相后,正确考虑了四辅官的选拔、等级划分和职责划分,使四辅官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多么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第三,我们必须承认朱元璋的唯利是图和自私。朱元璋废除宰相制不是为了全国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否则之后内阁制就不可能登上历史舞台。他考虑的不是世界人民的幸福和健康。他只是想抓住自己的权力。
他实行四辅官制,不是让这些官员掌握重权,分担重要任务,而是做自己的事情。重要的不是他们是否能胜任辅助政府的职责。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威胁到自己的君主权,重要的是一切都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是一个勇敢、敢于挑战传统的人;他也是一个思想密切、有远见、唯利是图、自私的人。
宰相制和四辅官制有什么区别?探索朱元璋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