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仲景被称为医学圣人?这是他的伟大成就。他写了一本名为《伤寒杂病论》的医学书籍,创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给大家详细介绍。
在张仲景之前的历史上,中医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黄帝内经》中的基础理论,讲究阴阳五行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讲人的生理,讲病理,讲致病因素。比如病人头痛,根据《黄帝内经》的分析,头部有外伤吗?或者睡眠不好,每天少睡?还是精神紧张造成的?那怎样治疗呢?对不起,《黄帝内经》只能给你理论分析,不擅长开药,怕给你开错了。
第二类是依靠医生的经验为患者开处方,也称为处方,即经验处方。依靠医生的医疗经验,给你开处方的感觉。例如,病人感冒发烧,医生根据经验开处方,但几天后病人就没有效果了。此时,医生扔掉了原来的处方,换了另一个处方再试一次。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医生会积累很多处方,也就是说,依靠经验留下的处方。
[img]416570[/img]
但问题来了。众所周知,感冒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但有时症状相同。此时无论是《黄帝内经》的理论,还是医生的经验用方都可能存在误诊。怎么办呢?这时,张仲景出来了,他说只有把这两类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也就是说,张仲景对后世的贡献是将病理研究与经验用方结合起来,演变为依靠“看、闻、问、切”来明确诊断疾病,然后根据医学经验对症下药。用中医的行话来说,就是“辨证论治”。
有人可能会说中医就是这样。但对不起,在张仲景之前,人们真的没有这样做。后来,张仲景总结了自己的想法和许多经验,并写了一本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书。不幸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完全传下来。到西晋时,太医令王叔和搜寻古代医书时,发现了《伤寒杂病论》的残卷,其中只有伤寒部分。于是,他把这些残卷整理成一本叫《伤寒论》的书。这时,世人才开始认识张仲景。
宋代,目录学家王洙和医学家林毅偶然发现了《伤寒杂病论》的残简,只记录了杂病的一部分。于是他们把这些竹简整理成一本叫《金匮要略》的书。
随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出现,引发了历代研究这两本书的热潮,张仲景受到后人的尊敬。南宋的医学家徐叔伟甚至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说:“如果你不读仲景书,你仍然是儒家,但你不知道孔子的六经。”可见当时医生对张仲景的高度尊重。
明朝万历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张仲景。他们认为能写出如此巨大的张仲景应该在历史上占据很高的地位。然而,在历史上,扁鹊、华佗等人被称为“神医”,张仲景的贡献高于他们。因此,他们为张仲景取得了比神医更高的称号——“医圣”。
张仲景的低调导致他在当时的历史书中没有占据一席之地,但他的作品《伤寒杂病论》在逐渐被后人挖掘的过程中闪耀着辉煌的光芒,尤其是他创造的“辨证论治”原则,为后人中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
为什么张仲景被称为医圣?详细说明张仲景高超的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