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召陵联盟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前656年齐国领导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联盟;第二次是前506年,晋国召集了18个中原诸侯国,与召陵联盟,攻打楚国。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召陵之盟第二次发生于前506年,晋国召集中原18个诸侯国,与召陵会盟,讨伐楚国。
鲁国、刘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徐国、曹国、莒国、诸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祁国、小诸国、齐国等。晋国召集的18个国有,随后攻打楚国。
[img]415420[/img]
由晋国主持的召陵之盟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晋国召集了周王室大臣参加的中原18国诸侯,先后在召陵和皋黄鼠狼(见皋黄鼠狼之盟)讨伐楚国。鲁国、刘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徐国、曹国、莒国、诸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祁国、小诸国、齐国等。晋国召集的18个国有,讨论了楚国的进攻。这是春秋时期,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辉煌霸权的最后反映。晋国大夫士鞅将楚国的贪婪丑陋行为公之于众,并宣布:
前546年,晋楚双方签署的消兵之会盟书作废,只有晋国是中原的合法霸主。
[img]415421[/img]
晋国率领18路诸侯国联军,在晋破楚方城之战入侵楚国后,由于盟主晋国暂时改变主张,最终达成协议,最终继续攻楚。 原楚国盟国蔡、唐自愿帮助吴攻楚。吴国吴王和鲁的重要大臣伍子胥和孙武认为楚国已经完全孤立,实力大大削弱。于是他们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千里之战”的战略决战。吴楚之战决战开始后,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后跟随追击,五战五胜,仅10天就攻入楚都营城。
召陵之盟第二次是怎么回事?晋国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