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晋楚争霸过程中发生了两起重要外交事件,分别是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执政华元,向徐两次召集晋楚在宋会盟,平分霸权,历史上被称为消除兵会盟。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在周灵王26年(公元前546年)7月举行的这两次除兵会盟中,比较有名。宋医生在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召开会议,调解两国之间的战争。与之前的联盟不同,之前的联盟都是由国君亲自参加的,但这次除兵联盟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强大医生参加的。十四国有势力的医生,如晋、楚、宋、鲁、卫、陈、郑、曹、徐、蔡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停止战争,奉晋、楚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除了齐秦,各国都必须向晋楚贡献。谁破坏协议,各国都会讨论。
第二次
会盟起因
前575年,晋楚炎陵战败楚国后,前557年,晋国在湛阪战役中再次击败楚国,迫使楚国参加会议。
春秋时期的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强国都想再次撤军。因此,宋医生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以徐为第二次撤军。27年(公元前546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徐国、宋国、诸国、滕国等14个国家在宋西门外结盟。
[img]415598[/img]
列国代表
晋国赵武
楚国屈建
宋国向戌
鲁国叔孙豹
蔡国声子
卫国石恶
陈国孔奂
郑国良霄
齐国庆封陈文子
会盟过程
27年(公元前546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徐国、宋国、诸国、滕国等14个国家的使者出席了会盟。
签订的盟约是:“晋楚之从交相见。” 意思是:“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参加会议的14个国家中,齐作为晋的盟国,朝拜晋而不是朝拜楚国;诸国是齐的附庸,滕是宋的附庸,不参加盟会。秦作为西戎的霸主,是楚的盟国,不朝拜晋。
在消兵会上,和上次一样,杀气腾腾。楚国令尹“子木”说:“晋、楚无信久了,事利而已。如何才能用有信? “楚人的衣服都裹着盔甲,准备动武,以便成为盟主。他坚持在盟会上“流血”。楚国达到目的后,在载书写名时,先写晋国,第二次消兵之盟在非常紧张的气氛中结束。
[img]415599[/img]
结盟之后
结束后,春秋战争暂时停止。战争的减少大大减轻了中原小国的战争灾难和负担。然而,从那以后,这些小国“仆仆于晋楚庭”,“牺牲丝绸,留在两国”,受到晋楚两国的严重剥削。
公元前545年,齐景公、鲁向公、宋平公、郑简公、陈哀公、蔡景侯、燕国君主、齐国君主齐文公、胡国君主、沈国君主、许悼公、白狄领崇拜晋国晋平公。同样,鲁向公和宋国医生向徐、、陈哀公、郑国大夫游吉、许悼公、胡国君主、沈国君主朝拜楚国楚康王。
大国对小国的穷征暴掠使小国“不敢安居乐业,懂得索索赋,以后会有时事。郑国大夫子产说:“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小国有阙,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左传昭公十三年》)小国必须尽其所能,重其币丝,为其职贡,从其时命起,贺福吊凶,对晋楚国承担重税。而晋楚两国,牺牲了小国的利益,实现了暂时的和解。虽然晋楚两国牺牲了中小国的利益,相互分割霸权,形成了表面平衡,但各国也可以避免多年的战争。消兵之会(公元前546年)后,晋楚一般平分霸权,晋国一般占优势。
第二次消兵会盟是什么样子的?结盟后发生了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