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
一个是兄弟终弟,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一个是禅臣,比如燕王迅传给子之。
还有一个就是逃离的公子回国继位,这样的人也不少见,比如著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
[img]414722[/img]
齐襄公时期,齐国内乱,公子小白逃到君国避难。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继位,为齐桓公,几年后成为春秋首霸。
晋献公时期,李姬引发内乱,重耳被迫流亡,19年后回国继位,为晋文公,几年后成为春秋第二霸。
虽然有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成功案例,但并不意味着逃亡的公子可以坐稳君位,比如楚初王熊比。
《史记》记载:子比奔晋,围立,是灵王。
[img]414723[/img]
楚共王有五个儿子,长子熊招,次子熊围,三子熊比,四子熊弃疾,五子熊。
楚共王死后,长子熊招募继位为楚康王;楚康王死后,长子熊继位为楚佳敖。不幸的是,仅仅四年后,熊围就把大侄子赶下舞台继位为楚灵王。
熊比怕被清理,就逃到晋国,呆了十几年,直到楚灵王去世,熊比才回国继位,是楚初王。
但楚初王不同于齐桓公和晋文公,在位仅一年就被弟弟熊弃疾赶下君位,这是为什么呢?
《史记》记载:初王及子自杀,丙辰,弃疾即位为王。
虽然楚初王比弟弟熊弃疾大几岁,但当楚国国君有问题时,晋国大臣叔叔对此做了一些分析。
一开始,当观从接熊比回楚国时,叔向认为熊比回国不会成功,原因有五个。
第一,身边没有人才辅助;第二,楚国没有力量支持;第三,没有长远规划;第四,没有人民群众基础;第五,缺乏美德。
[img]414724[/img]
具体来说,熊比在楚国的时候没有人才,在晋国的时候也没有听说过有能力的人跟着他;家庭互相争斗,亲人背叛,可以说没有力量支持他;
自懂事以来,大部分时间都留在晋国,在楚国没有爱他的事迹,也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与晋文公不同的是,熊比在回国之前没有计划,甚至在回国之前也被骗了,也没有系统而长远的计划。
因此,根据叔向的分析,熊弃疾比熊更适合楚国国君。
@ 熊弃疾统治陈地和蔡地,有资源利用;
@ 在熊弃疾的统治地区,没有邪恶事件,小偷躲了起来;
第三,熊弃疾颁布的政令不会个人喜恶违背民心,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
@ 楚国王族内乱,新君王往往是排名最后的公子,这是楚国的常规。
[img]414725[/img]
正如叔叔所料,熊比的君位确实不长,最后继位的是熊弃疾。
其实楚灵王已经死了,但是他在楚国没有人脉,信息也不好。
看看问题所在,建议熊比处死熊弃疾,否则以后会遭受灾难,可惜熊比拒绝了。
楚初王也是逃亡的公子,为什么不能坐稳王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