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分离时代,但也是各领域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些年里,各诸侯国为了强求生存而进行了变革和改革,所以即使交通不便,人才流动也相当频繁。
然而,外国人要得到君主的认可并不容易。有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些难以理解的行为。
比如一生从未失败的吴起,为了得到鲁穆公的信任,竟然杀妻求将。名将乐羊也不多让,为了向魏文侯表示忠诚,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
战国初期,魏国能够统治诸侯近百年,原因有很多,但翟皇的贡献不容忽视。
他善于认识人才和推荐人才。在相国30多年的时间里,他向魏文侯推荐了大量的栋梁人才,包括著名的李悝、吴起和西门豹,乐羊也在其中。
乐羊人来自魏国安邑,出生年份无法参加考试。从他在魏翔翟黄大厦当门客,然后统一士兵的经历来看,虽然他没有继承医生的头衔,但可以推测他有一个贵族身份。
[img]414405[/img]
魏文侯时期,魏国势力强大,但赵国因内乱而处于衰弱状态,经常受到周边国家的骚扰,尤其是北方的中山国。
赵烈侯经常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解除危机,他向魏求助,帮助摧毁中山国家,并承诺用智慧作为回报。面对赵的要求,魏文侯同意不假思索地出兵。原因有二。
第一,战国初期,魏、赵、韩形成战略联盟,魏有出兵义务;第二,在魏国北部,是赵控制魏国的战略要地。
魏文侯一旦决定帮助赵国,就向相国翟黄征求统军人选,熟悉军事的乐羊成为魏军主将。
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军,曾经杀过翟黄之子翟靖,翟黄的行为可见一斑。
公元前408年,乐羊接到命令,率领数万魏军猛攻中山国,但遭到顽强抵抗,战争一度极为被动。
原来中山国来自北方的军狄,军队战斗力相当强。春秋时期是晋国的心腹大患,不能一夜之间战胜。
《战国策》记载,乐羊为魏将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悬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
[img]414406[/img]
双方国力差异巨大,乐羊实行缓兵之计。经过三年的激战,魏逐渐吞噬了中山国,战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魏国朝堂不满意,以强打弱还需要三年时间吗?许多大臣诬告乐羊通敌,他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为将。
就在这时,中山武公为了迫使乐羊退兵,将其子乐舒杀死,并煮成汤给乐羊吃。
面对这种情况,乐羊犹豫不决,但为了忠于魏文侯,他终于吃了儿子的肉。
《战国策》记载,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
乐羊的举动让中山武公完全没有抵抗之心,连儿子的肉都敢吃,还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有一段时间,中山国士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但魏军的战斗精神受到了刺激。经过几次肉搏战,乐羊终于带领军队攻占了中山国都。
《战国策》记载,中山见其诚,不忍与之战斗,果下之下。
乐羊有灭国之功,应该得到重赏,但凯旋回国后,他只获得了“灵寿君”的称号,再也没有带头上过战场,就像三国时期投靠刘备的马超一样。
为了表示忠诚,乐羊痛心地吃了儿子的肉,以为自己能感动魏文侯,却弄巧成拙。为什么?
[img]414407[/img]
起初,魏文侯认为乐羊为国家吃了儿子的肉,这是一种极大的忠诚行为,原本打算奖励他。
然而,他受到了大臣们的赞扬。他认为乐羊是冷血和残忍的。既然他甚至敢吃自己儿子的肉,将来还有谁不敢吃肉呢?如果这样的人被重用,将来会对国王构成潜在的威胁。
虽然魏文侯知道乐羊有才华,但他对自己的道德观颇有言辞,所以他认可了见师赞的建议,对乐羊产生了鄙视和厌恶。
据《战国策》记载,文侯谓见师称赞:“乐羊以我为故吃儿子的肉。”赞对说:“儿子的肉还是吃的,谁不吃呢!”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奇怪的是,吴起在后世杀妻被人唾弃,而乐羊食子则被视为爱国楷模,主要归功于古代的道德观。
在男性社会,虽然妻子的地位低于丈夫,但这不是丈夫的物品。但儿子是不同的。例如,郭巨牺牲了他的儿子,让他的母亲吃饱。
这种残酷的行为不但没有被公众唾弃,反而被道德表彰,被选入《二十四孝》。
为什么乐羊食子表现出忠诚,被国君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