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自古以来就爱自己,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他们喜欢忠臣,但也害怕忠臣。
真正的忠臣往往是忠臣,甚至是忠臣,他们总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得失。
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忠臣,与大多数正臣不同,先用嘴劝诫,见无效,便拿武器威胁,他就是楚国重臣。
[img]414338[/img]
春秋初期,蔡国、息国是领土相连的诸侯国,两国国君娶了一对姐妹,有连襟之情。
公元前684年,息桂结婚时路过蔡国境地,蔡侯听说嫂子来了,就留下来吃便饭。
这本来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可批评的,但蔡侯见小姨子长得漂亮,言语中有调戏之意。
据《左传》记载,“息桂将归,过蔡,蔡侯说:五姨也。止而见,弗宾。”
知道这件事后,息侯非常生气,想发兵攻打蔡国,但实力不强,于是派使者向楚国求助。
使者对楚文王说:蔡国依靠齐国的庇护,多次对楚国不敬,应该好好教训。
[img]414339[/img]
楚国假装发兵攻打息国,蔡国和息国是战略联盟,必然引兵来救,到时候我们内外合兵,蔡国必然大败。
楚文王早就对蔡国心生不满,听到这样的好事,怎么会不答应呢?
一切都是按计划进行的,楚国出兵攻打息国,息国向蔡国求助,然后蔡国亲率军支援,楚国和息国反过来攻打蔡国。
直到现在,蔡侯才知道这是个陷阱,但一切都太晚了,蔡军大败,自己也被带回楚国。
蔡侯曾对楚国大不敬,楚文王杀了他,用来威胁周围不听话的诸侯。
这时,他站了起来。他认为楚国正准备北上中原,不应该杀蔡侯。如果你杀了他,你周围的诸侯将不可避免地处于危险之中,并增加对楚国北上中原的阻力。
若放蔡侯,将向周边诸侯展示楚国恩服天下,有利于称霸中原。
楚文王虽然说得有道理,但还是要杀蔡侯。
[img]414340[/img]
卖拳头也是一种暴躁的脾气。他冲上前去,抓住楚文王的袖子,拿出剑威胁。他说:“我宁愿和国王一起死,也不愿意让国王在世界上失德。”
楚文王非常害怕,不得不点头答应。蔡后安全离开后,他跪下向楚文王请罪。“我用剑威胁国王,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行了。”。
楚文王知道拳击的美德,并原谅了他,但他不同意拳击,用剑砍断了脚。楚文王觉得拳击的高义,把脚藏在宫里,总是提醒自己这是不听忠告的错。
失去双腿走路不方便,楚文王让他负责营都城门的防守。
公元前676年,楚文王亲率大军进攻巴国,但阎敖家族叛乱,导致战争失败,楚怀王脸上还中了一箭。
楚文王退回营都时,没有打开城门,他要求楚文王攻打不朝贡的黄国,楚国几乎所有的先王都战无不胜。
楚文王无能为力,转身攻打黄国,这次全军用命,楚军大胜。
据《左传》记载,“还,卖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陵。”
不幸的是,在回来的路上,楚文王的箭伤复发并死亡。卖拳亲自埋葬楚文王后,引剑自杀,死后埋葬在楚文王墓前。
为什么不让战败的楚文王进城,还叫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