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战是朱迪于1399年至1402年发动的与建文帝夺取政权的战争。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道能不能帮你拓展一些知识。
在靖难之战中,朱棣获胜,建文皇帝朱允文被打败并死亡。不管怎样,这都不是一个好结果。朱允文失去了王位和国家,这与他们有很大关系。他们是顾王朱玉和曹国公李景龙。
建文四年(1402年)6月,朱迪率领燕军渡江,逼近南京。在关键时刻,朱允文阵营不仅没有阻止叛军,还有两个大叛徒。顾王朱和曹国公李景龙打开金川门,欢迎叛军入城。因此,南京破裂了。
朱迪的燕军进入首都后,南京的宫殿立即发生了火灾。当火灾被扑灭时,他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这是无法辨认的。一些太监说,被烧死的人是皇帝、皇后和王子。
就这样,朱迪即位,成为皇帝,后来成为明朝的祖先。还有一种关于朱允文的说法,他逃离了宫殿里的隧道,隐居成为了和尚。当然,这种说法不可信。北京大师掉了下来,整个城市都被燕军占领了。即使宫殿里有隧道,隧道能通多远?你能通向城外吗?即使你能通向城外,朱迪的燕军也会守卫城外,插翅难飞。
@ 很有可能朱棣的燕军故意趁乱放火,把朱允炆和王子烧死,为朱棣登基铺平了道路。否则,朱棣怎么登基?也许是朱棣派人故意放火。
[img]414250[/img]
那么,值得注意的是,打开金川门,迎接叛军李景隆的结局呢?
李景龙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明朝开国的英雄。李文忠死后,李景龙袭击了爵位。据史料记载,李景龙喜欢读兵书,举止优雅。他也是一个天才。李景龙被授予左军首都同知和王子太傅。
建文帝即位后,李景隆参与了削藩行动。靖难之战期间,李景隆被任命为将军,率军征服燕王朱迪。他在郑村坝和白沟河被打败,损失了数十万军队。他精力充沛,受了重伤。当他被召回朝鲜时,李景隆真的不能战斗,整个草袋都很大。
建文帝担心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逼近京师。方孝茹要求杀死李景隆,但建文帝不同意。相反,朱迪拒绝了,命令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都督王佐到燕军请和,并愿意划江而治。不久,燕军来到金川门。李景龙和顾王朱打开城门投降,迎接燕军进城,南京陷落。就在这时,皇宫里突然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不知所措。
《明史 李景隆传记载:燕师渡江,帝旁皇帝,方孝茹请朱景隆。皇帝没有问。使景隆、尚书茹、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燕兵屯金川门,景隆和顾王开门迎降。
《明史 恭闵帝纪记载:乙丑,燕兵犯金川门。顾王与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皇帝不知道该怎么办。
也就是说,导致南京失守的李景龙和朱勋是罪魁祸首,不战而降。
那李景隆后来下场怎么样?
朱棣即位后,自然要奖励功臣,李景隆献城有功,被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增加岁禄,位居群臣之首。
[img]414251[/img]
《明史 李景隆传记载李景隆传记载: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各功臣咸不平。
当然,李景隆是群臣之首,朱棣手下的其他大臣都不服。
李景隆好日子没多久,后来也栽了。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瑶揭发李景隆在建文年间受贿。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谋不轨。
起初,朱迪没有调查李景隆。后来,成国公朱能、官部尚书简义、六科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这一次,朱迪坐不住了。俗话说,三个人变成了老虎,朱迪下令削减李景隆的英雄勋章,不允许他上法庭,让他在家闲着,也就是说,他退休了。
不久,礼部尚书李志刚上疏弹劾李景隆和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了数百名奴隶。朱迪剥夺了李景隆的头衔,软禁了几十个他的兄弟、妻子和儿子,并抄袭了他的财产。后来,李景隆郁郁寡欢地结束了。
叛徒自古以来就没有好下场。
李景隆在靖难之战中扮演什么角色?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