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今天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了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在战国时期,秦、楚、齐、燕、魏、韩、赵被称为“战国七雄”。赵国和燕国是战国七雄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而且,在地理位置上,燕国和赵国也相邻,促使河北地区被称为“燕赵之地”。那么,问题来了。在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原本是盟友。他们为什么要战斗?比如长平战后,燕国为什么要趁火抢赵国?
一
@ 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与燕国的结盟开始。公元前314年(子之三年),太子平和将军市被起兵攻击,失败,市被乱军杀害。燕国内乱发生后,齐宣王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攻破燕国,燕王迅和子之被杀。与此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燕国部分领土。因此,对齐国来说,可以说燕国一度被消灭。在此背景下,赵武灵王以平叛驱齐为号召,派乐池以公子职引军入燕,与王子平和匡章齐军作战。就赵国而言,不愿意看到齐国长期占领燕国,于是帮助燕国复国。此外,赵武灵王还与秦惠文王合作,向齐国施压,促使其从齐国撤军。
[img]413524[/img]
二
公元前312年,赵武灵王支持的公子职位,即燕昭王。在赵国、秦国的帮助下才复国,@ 燕昭王在位期间,与赵、秦结盟,共同对抗齐、楚、魏等诸侯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将军,与秦国、赵国、燕国、魏国等诸侯国的兵马共同攻打齐国。对此,在乐毅伐齐中,燕国和赵国继续合作,促使五国大军击败齐国大军,连接齐国70多个城市,报告齐国入侵燕国的仇恨。乐毅伐齐后,齐国疆土只有君(今山东日照市君县)、即墨二都。
三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33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至于此时的赵国,赵武灵王不是在位,而是赵惠文王。燕惠王和赵惠文王在位期间,虽然燕国和赵国仍然保持着盟友关系,但齐国强敌的衰落和赵国和燕国都需要扩大领土。因此,这两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燕惠王后,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等燕国君主在位时,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为了迎合秦国的意图或利用赵国的危机,燕国不断挑起与赵国的争端。对秦国而言,远交近攻中的“远交”,就是要与燕国、齐国搞好关系,才能攻打魏赵韩这三个国家。
四
[img]413525[/img]
@ 在此背景下,在秦赵对抗的背景下,燕国不仅没有支持赵国,而且与秦国站在同一立场。当然,从燕国的角度来看,秦国迟早会攻击自己,但眼前的赵国却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公元前251年,即长平战役和邯郸战役后,燕王喜派出两支军队,2000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宜城,清秦率军进攻代地。然而,在廉颇等人的指挥下,衰弱的赵国仍然击退了燕国大军的进攻,甚至包围了燕国的首都。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夺取武遂和方城。因此,在战国后期,赵国和燕国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从而相遇。而这显然是秦国想看到的,甚至客观地加快了秦国统一世界的步伐。
赵与燕的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