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是不同政权之间的政治婚姻,双方通过嫁给公主来维持和谐关系。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是早期的典范。汉初,世界初步确定,国力疲软,士兵们厌倦了战斗。刘邦采用娄敬的建议,汉朝宗室的女儿嫁给匈奴,仅此而已;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闭城市”,两族人民交流贸易。初年,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汉武帝都采取了和亲政策。这一政策相对缓解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代的休养,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不断根据自身实力调整匈奴政策:汉初的“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机会。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再到“征伐政策”。从西汉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生活和工作。
[img]412324[/img]
评价
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一直褒贬不一。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说:“盖上皇帝的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婚姻也”1。显然,司马光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完全否定了西汉的和亲政策。近人王桐麟也流露出这种情绪,他说:“与亲政策与汉族道德伦理略有冲突”2。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自解放以来,许多同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讨论了西汉的和亲问题。20世纪60年代,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学术讨论,意见分歧仍然很大。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分析任何社会问题时,科学的态度是将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并进行具体的分析。正如列所说,要正确理解事物,“我们必须从历史上调查它的整个发展过程”,“这取决于历史上如何产生一些现象,发展的主要阶段是什么,并根据它的发展来调查它现在是什么”3。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和亲事件,从汉到清,历史不绝书,每次和亲的历史条件都不完全一样。和亲的性质和作用也不一样。因此,简单、一般地肯定或否定和亲政策,无助于解释和亲的历史现象。本文讨论了西汉和亲政策的性质和作用。
汉武帝以前是第一时期。西汉初年,由于秦朝的残酷统治和楚汉之间的年复一年的战争,人口大幅减少,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史载:“汉兴,接秦之凉,诸侯并起,民失作业,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吃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有醇司,而将相或骑牛车”4。国库空无一人,货物短缺,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在政治上,西汉初年地方分裂势力较大,中央集权尚未巩固。此时,北方匈奴的实力非常强大,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拥有“三十多万人控弦之士”。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逾葱岭,南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在他们看来,掠夺比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有荣誉。因此,他们多次肆意抢劫、抢劫失败者,严重威胁西汉的统治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亲率领30万大军,决心通过军事对抗解除北方边境问题。然而,刘邦一到平城,就被匈奴40万人围困在白登七天,然后因贿赂冒顿而解围。经过这场较量,汉高祖对匈奴的战争政策失败了。
[img]412325[/img]
因此,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如何解除北方的边境问题,已成为西汉初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汉高祖在征求对策时,建信侯刘(娄)敬首先提出了和亲政策,刘邦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一建议。@ “和亲论,发于刘敬”。当刘邦和吕后商量把长公主嫁给匈奴时,吕后哭着说:“妾只有一个王子和一个女儿,但她却抛弃了匈奴!刘邦不得不改为“取家人子为公主,妻单于”,于是派刘敬为和亲使节。文景时,高祖和亲政策仍在继续执行。
第二时期是汉武帝当政后。经过文景的休养,西汉王朝的世界相对稳定,户口大增,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汉武帝继续实施景帝的削藩政策,战胜了同姓王的叛乱,削弱了地方分裂势力。同时,在桑红羊的帮助下,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国家垄断铸钱、盐铁官营、平准、均输、起诉等,巩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国家收入。在军事上,力量逐渐增强。在文景时期,采纳了贾谊的积极防御和晁错的“迁徙实边”建议,实行了耕战结合。在此基础上,汉武帝积极扩军备战,“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来食长安人数万匹”10,军事力量大振。汉武帝觉得自己很有权势。公元前一三年,于马邑用计划引诱匈奴,布下30万军队伏击,匈奴不得不撤退。“马邑冲突标志着西汉对匈奴政策的转变。此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朝派卫青打败匈奴军,收回河套地区,有效保卫长安。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占领河西,开辟了西汉至西域的道路。远狩4年(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两种方式击败匈奴。在此期间,匈奴多次主动提出和亲。由于国力大振,西汉对此不感兴趣,所以提出了这样的条件:“即欲和亲,以王子为单,以汉为单。”
第三时期从汉宣帝开始。在此期间,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从战争政策回归和亲政策,但与汉初的和亲政策不同。匈奴政策的转变也是历史条件造成的。匈奴多次被西汉打败,长期战争的动荡也分裂了匈奴内部贵族,国力大大降低。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五七年),匈奴分裂,五单争主,后分为南北匈奴,相互对抗。在南北匈奴的战争中,南匈奴呼韩邪单被他的兄弟北匈奴支单击败。在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他接受了左伊秩誓王等人的建议,“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表示臣服,使汉匈关系进入新时期。
[img]412326[/img]
南匈奴呼韩邪单三次进入长安朝贡,与藏族相称,尽力表示友好。因此,宣帝派兵打败了北匈奴,将西汉的领土延伸到长城以外。呼韩邪单在西汉的帮助下统一了匈奴。在他的反复要求下,汉元帝在宁元年(公元前三年)将宫女王强(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为妻,重叙亲友,直到王莽篡夺汉朝。
这一时期的和亲也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当时汉朝国势强大,“万夷威服,不怕震”。汉元帝同意和亲,以呼韩邪单于“愿守北蕃,累世称臣”为条件。同时,元帝也是贯彻大汉族主义“服则怀之以德”的外效政策,以宣传大汉的盛德。这一次,和亲政策的效果非常显著,“边城晏关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警,黎臣亡干戈之战”16,使北方出现了几十年的稳定局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汉王朝的具体目的与亲属的具体目的并不完全相同。和谐政策的效果和作用主要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西汉乃至历代的和谐政策。
如何评价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西汉和亲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