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到了战国中期,世界形成了一强六弱的格局。
为了控制秦国的实力,关东六国在一百年内联手征服了秦国五次,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国攻秦”。
[img]412436[/img]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组织魏、楚、韩、赵、燕征服秦国。
当时楚国实力最强,楚怀王被推荐为纵长,但实际上只有三晋之兵与秦国作战。
当联军攻打函谷关时,损失很大。魏派使者起诉楚国。如果他们不出兵,他们将与秦国和解。
没想到楚国率先与秦国议和,于是联军各自退兵,秦军陈胜追击,三晋损失惨重。
[img]412437[/img]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298年,孟尝君在秦国遭到羞辱,逃回齐国后组织齐、韩、魏、赵、楚攻秦报仇。
实质上,只有齐、魏、韩三国出兵,三年内就突破了函谷关,秦国不得不割土认输。
秦国为了养生养息,在米八子的搭桥下,主动与楚国交好。为了吞并宋国,齐国也主动向秦国示好,这是为了防止它在背后捅刀子。
苏秦不想看到“齐秦联盟”,鼓励齐民王取消“帝”号,然后游说诸国,于是齐、韩、赵、魏、燕开始了第三次“五国攻秦”。
《史记》有记载,“于是齐去帝复为王。”
从表面实力来看,这次五国攻秦胜算很大。毕竟距离第二次攻秦只有十年了,齐国的实力并不比秦国弱。
奇怪的是,齐军的主力并没有和联军一起出征,而是准备攻打宋国。发生了什么事?
[img]412438[/img]
魏国失去霸主地位后,天下逐渐形成秦、楚、齐三强鼎立的局面。
随后一段时间,秦国得到蜀国,楚国吞并越国,实力得到加强。
只有齐国例外,趁着子之乱进入燕国,两个月就攻下了全境,可惜没有抓住机会又被赶出去了。
看到竞争对手越来越强大,齐国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吞并对象,于是选择了宋国,宋国被称为“战国第八英雄”。
除宋襄公时期外,从西周到战国,宋国都不是一流强国,但一直处于第二梯队。
它夹在楚、魏、齐三大强国之间,地理位置极其不利,但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它仍然存活了这么久。
当时齐国是第一经济强国,宋国排名第二,占据了中原肥沃的地方,商丘、陶丘、彭城都是商业大城。
对齐国来说,吞并宋国会大大提高了国力。此外,宋国当时的内乱无疑是齐国的好机会。
然而,秦国是齐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攻击秦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在其他四个国家的帮助下,获胜的可能性会更大。为什么齐军的主力军不参与呢?
一是各国目的不一致,联军到成皋、荥阳就开始互相观望,秦国归还魏、赵两国部分城池后,魏、赵便撤军;
二是齐国离秦国较远,即使攻占函谷关,齐国收获的直接利益也不大;
第三,楚国没有参战,这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齐民王只派出少量军队与联军一起攻打秦国,主力却是陈兵宋国边境,伺机出动。
公元前287年,第三次五国攻秦失败,公元前286年,齐国进入宋国,宋国灭亡。
令人惊讶的是,五国攻秦失败后,秦反手联合燕、韩、魏、赵攻打齐国,齐国几乎灭亡。
为什么齐国在五国联合攻秦时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