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很多人物的真实面貌都被掩盖了。春秋时期,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人,但99%的人可能误解了他。
外表一般,长得又矮又瘦,但性格近乎完美,爱恨分明,忠君爱国,力挽狂澜,倡导法制,勇往直前。
这个人就是沈诸梁。
[img]412077[/img]
楚庄王有一个曾孙叫沈尹戌,年轻时在吴国做人质娶妻生子。
后来沈尹旭带着长子沈诸梁回到楚国,次子后臧留在吴国陪母亲,沈诸梁被封在叶县,后来史书称他为“叶公”。
沈诸梁的生卒年月不能考,大概在公元前550年,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爆发。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下,合鹿五战五胜,一举攻占楚都营。楚昭王逃跑了,时任左司马的沈阴旭死于战斗。
据史记载,“比至营,五战,楚五败”
吴楚两国关系跌倒冰点,后来臧连母亲都不顾,自己逃回楚国,被哥哥沈诸梁鄙视。
吴军撤退后,楚国开始恢复国力,叶公采取养兵息民的策略,叶县实力大增。
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叛乱,白公胜带兵进入国都,杀死了尹子西和司马子期。
消息传到叶县,叶公决定起兵平叛,白公胜旗下将领见叶公的军人强马壮,军纪严明,纷纷阵前倒戈。
[img]412078[/img]
不久,叶公救出楚惠王,重组朝纲,被封为令尹和司马,身兼军政大权,在楚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叶公知道自己的权力太重,对楚王构成了威胁,再说年近七旬,于是明智地急流勇退。
他把尹一职交给公孙宁,司马一职交给公孙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叶公让贤”。
据《左传》记载,“沈诸梁兼二事,国宁,甚使宁为令尹,使宽为司马,而老于叶。”
退休后,叶公回到封地叶县,但也没有闲着,还带兵进攻三夷,迫使三夷与楚国结盟。
值得强调的是,叶公和孔子也有友谊,《论语》中的“近悦远来”来自孔子和叶公。
然而,叶公和孔子的治国观点完全相反。例如,什么是正直?如果父亲偷了东西,儿子会为父亲隐瞒;
如果儿子偷了东西,父亲也会为儿子隐瞒。孔子认为这叫正直,但叶公不同意。由此可见,叶公更注重“法治”,而孔子更注重“礼治”。
据《论语》记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孔子周游列国,楚昭王想请孔子到楚国当官,但尹子西反对。原因是孔子聪明神武,弟子才华横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威胁楚王的地位。
这个理由总是让人觉得有点牵强。孔子虽然有才华,但楚王有主导权。
考虑到叶公和子西的友谊,他们应该讨论孔子的政治方式,这是楚国不能接受的,这也是孔子在仕途上没有取得太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img]412079[/img]
叶公终老叶地后,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恩德,有人改沈为叶,这就是叶姓之源。
因此,叶公被国内外华人视为叶姓的祖先,每到清明节,许多叶姓的后代都会来到叶公墓祭奠。
遗憾的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法家人物,却是一个成语“叶公好龙”,被后人黑了2000年。
沈诸梁:一个几乎完美的法家人物,因为一个成语被黑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