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不仅百家争鸣,而且人才辈出。
大多数人都知道战国四大著名将领,但有些将领虽然有能力,但并不出名,比如赵奢。
说到赵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赵括的父亲,他似乎是赵国的将军,但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与秦国相比,贾谊列举了八位将领,他们被称为“东方六国八将”,赵奢就是其中之一。
据《过秦论》记载,“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赵国历史上,赵奢的地位与林相如、廉颇相当,《史记》将三人并传就可见一斑。
赵奢出生年不能参加考试。可以推测,他不是士族。他年轻时没有参军,而是征收田租的官员。
有一次平原君家拒绝交租,赵奢依法办理,连续杀了平原君家九位主事。
俗话说“打狗也要看主人”,平原君生气杀赵奢,赵奢却不紧张,反而讲了一些道理。
@ 平原君认为赵奢有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推荐给赵王,负责全国纳税。
《史记》记载,“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img]411524[/img]
与大多数名将不同,赵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名。
秦国在公元前269年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楚和。
在政治上,赵国需要救援韩国,一是秦国独强,六国要同气连枝;二是韩国若败,赵国大门将向秦国敞开。
但就军事而言,应该救吗?赵王召来廉颇,廉颇认为路途遥远,而且是狭长的地形,打起来很麻烦,建议不要救。
赵王又问乐成,他的回答和廉颇一样,认为出兵救韩国很有可能失败。
据《史记》记载,“道远险窄,难救。又召乐乘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
赵奢虽然管着纳税,但平时对军事方面很有见解,所以赵王也想听听他的意见。
赵奢的观点与廉颇和乐乘不同,虽然楚与之地狭长,打仗时犹如两只老鼠在洞里掐架,没有回旋余地。
但是,不利的情况对双方都是一样的,只要一方足够猛,就能赢,就像后人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样。
赵王同意赵奢的说法,任命他为主将,带领军队救援楚和,于是发生了著名的楚与之战。
据《史记》记载,“其道远险窄,如犹两鼠斗在穴中,将勇者胜。”
[img]411525[/img]
第一次独自领军的赵奢并不害怕。离开邯郸30英里后,军队下令任何人不得提出其他意见。
之后大军停了下来,还原地加固了军营,停了28天,给人一种不去救援的感觉。
当时有军官提出意见,秦军正准备攻打韩国,情况相当紧急,应该迅速增援,结果被赵奢斩首。
据史记载,“军中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随后,秦军还派间谍潜入赵军军营,赵奢发现他不仅没有被打破,而且好吃又好吃。
秦军间谍回来后,报告了赵军的情况,秦军将军认为赵豪不打算救韩国,所以他放松了对赵军的警惕。
秦军没想到,赵豪放出秦军间谍后,下令全军卸下盔甲,轻装全速前进。
仅仅两天一夜,赵军就在离楚和五十英里的地方扎营。
秦军措手不及,在赵奢的攻击下全线崩溃,伤亡近5万人。
赵奢一举成为当世名将的胜利有两个原因。
一是赵奢从文官到武官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且是历史上罕见的闪电战,非常传奇;
第二,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军几乎没有失败,赵奢成为第一个击败秦军的六国将领。
[img]411526[/img]
每一位名将都有作战风格,从某种角度来看,赵奢的用兵策略与王坚相似。
王坚在灭赵灭楚之战中充分展示了“以逸待劳”,利用一切资源控制大势,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终发现了一击而溃的缺陷。
然而,赵奢的用兵风格却被齐国名将田单看不起,他认为皇帝用兵3万就能归服世界,而赵奢每次都是10万、20万。
用兵过多,耕地人少,粮食减产,国民经济落后。
据《战国策》记载,“我不说将军的兵法,不服者,独将军用众。”
显然,田单的观点是片面的,他的思想还停留在西周。
当时世界分为近千个诸侯国,虽然都有城市,但不大,人口也不多,拥有3万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完全可以征服世界。
然而,在战国时期,世界上只有七个相对较大的诸侯国,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如果用3万军队征服,很可能会失败。
赵奢的用兵策略与王坚相似,为何会被田单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