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感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管子·小匡》有一句话:“士农工商四民,国石(柱石)民也”!后人根据这句话,将封建社会的“众生”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士”,即官员的地位最高。俗话说“万事皆下,只有读书高”,很多人为了“朝天舍郎,暮天子堂”,一辈子都在努力学习。
成为“学者”意味着鲤鱼跳进龙门,意味着重生,进入统治阶级,意味着你可以根据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力,官员做得越大,权力就越大!当然,官员不仅是为了权力,“工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毕竟,“人为财富死亡,鸟为食物死亡”,即使一个产品成员也必须支持家庭生活啊!
所以们就以清朝官员为例,来看看“正品”大员能享受到什么待遇。
[img]412038[/img]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
清朝官员的等级从高到低可分为“九品十八级”,基本延续了汉魏以来的等级制度,最高为一品,最低为九品。每个产品分为“正副”两个等级,即“正品”和“从一品”。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旧的“从”阅读zong",不读"chong”。
从一个产品到九个产品基本上构成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构”。此外,还有少量的“超级产品”官方头衔。一般来说,只有蒙古王子和非宗族被封为伯爵的人才能享受。至于皇帝的近亲,也就是宗族,有不同的等级制度。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了。
根据《清史稿》,清朝的官员制度分为北京官员和地方官员、文官和武官。“正品”的文职北京官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有大学士、直省总督、“正品”的武职北京官,有侍卫内部大臣、掌銮仪、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根据《户部·工资》,清朝官员的待遇由“工资”和“禄米”两部分组成,严格按照官员的等级发放。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正品”大员能拿到多少“工资”。
根据《清实录》,清代“正一品”大员的年薪是180两禄米,90石。清代的“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8公斤,一两银按购买力大约相当于170元,所以正一品大员的年薪是30600元加2520公斤粮食。
这是错误的。一品大员的年收入只有3万多元。他们如何维持“奢侈”的生活?在封建社会,任何当官的人都不是家庭奴隶。也许有妾要养,而一品大员的年薪只有3万多元。这怎么可能?
除了规定的“工资”外,清朝官员还有一些“额外收入”
[img]412039[/img]
所谓“额外收入”,主要是指雍正帝实行的“养廉银”制度。所谓“养廉银”,就是“高薪养廉”,根据等级给官员发远高于工资的“额外收入”,以鼓励官员诚实,不腐败。
根据官员的等级,“养廉银”一般是正常工资的10倍到100倍。
此外,在同一级别的北京官员和地方官员中,文官和武官的“养廉银”仍然不同。让我们拿一个平均值。文职大员的年“养廉银”约为1.6万元,换算为272万元。再加上之前的3万工资,年收入约为275万元,加上2520公斤粮食。
武功一品大员的年“养廉银”约为2000元,加上工资收入,年收入约为50万元。由此可见,同级武将的工资远低于文官。
之前提到皇室宗亲有不同的等级计算方法,其中等级最高,相当于宗亲中的一品大员。
那亲王的年薪是多少呢?
王子没有所谓的“养清银”,只有“工资”和“陆米”,但金额远高于一品成员,换算成人民币5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皇室宗族不需要担任任何职务或风险。他们每年只能凭空拿到这么多钱作为自己的宗族!
虽然皇室宗族的数量不多,但肯定有很多。为了养这些“蛀虫”,清政府每年都需要支付巨额资金,这也是清朝税收严格、国库空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时期,正一品的官职是什么?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