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刘义龙历史上的军事措施是什么?这是一个许多读者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看看。
在军事上,刘义隆在统治期间继承了刘裕北伐的政策,并在北魏与柔和的战斗中征服了河南。历史上被称为“元嘉北伐”。为了恢复河南,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两次大举北伐。
每次北伐都是春夏雨季北进,迅速打到黄河一线,然后沿着千里黄河列守卫。元嘉七年(430年)占领河南后,还成立了四个河南镇:洛阳、滑台、老虎到达宋朝,意在河边。然而,在秋高马肥的季节,刘宋在河南的防守很快就崩溃了,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刘义龙的战争指导有误。
[img]410466[/img]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龙趁北魏太武帝之死再次寻求北伐。刘兴祖说:“愚谓宜长驱中山(今定州),根据其重要性。冀州以北,人入尚丰,麦已熟;因为资历容易;向义之徒必须前进。如果中州震动,黄河以南将自行崩溃。
臣请发青冀七千兵,遣将领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驱克胜,张永及河南众军宜一时渡河,使声实兼举,并建司牧,抚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军都(今居庸关),因事指挥,随意授予,怕威欣宠,人百其怀。若能成功,清一可待。若不克捷,不为大伤。刘兴祖吸取了前两次对河南的失败教训,建议从山东进入河北,堵塞太行山的所有山口,遏制山西以内的北魏。
如果河北定居下来,河南自然会落入宋军之手。如果宋军到达黄河后进攻河北,北魏的情况将非常危险。太武帝必须亲自带领军队进行抗击。然而,这一策略并不是人才大略之主所能做到的。刘一龙的野心和知识都不如此,所以他没有采纳。北伐规模不大,无功返回。
刘义龙北伐的目的只是为了恢复河南,但即使他能进攻,他也可能无法保卫河南四战之地。宋军占领河南后,沿千里黄河列驻扎,兵力薄弱;黄河虽然危险,但也不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河冰结合,无船可渡。
此外,早在元嘉七年(430年),北魏就将赫连夏赶出了海关。这样,北魏就以山西为基础,左拥河北,右据关中,虎视中原。因此,刘义龙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应该是如何遏制北魏咄逼人的南行势头,而不是河南的攻防。
刘义龙北伐每次只想河南,这不是一个长远的计划。刘宋的北伐以失败告终,也引发了北魏的大规模反击,尤其是元嘉27年(450年)的北伐。北魏反击河南后,他大规模南进,步入瓜步,喝马长江。刘宋的国力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然而,刘义隆的外部军事活动并非没有亮点,主要表现为制止林邑国(占婆)对中国的侵略。东晋时期,林邑国多次入侵中国南疆交州,尤其是永和和义熙时期。刘义隆在位时,林邑对中国采取了朝贡和寇边战略。
[img]410467[/img]
林邑王范阳迈雄心勃勃,于元嘉十年(433年)要求刘宋把交州交给自己管理,刘义龙拒绝了。从那以后,林邑不仅骚扰,贡品也很微薄。刘义龙再也不能容忍林邑的放肆,决定对林邑国进行惩罚。他派龙翔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振武将军宗艾去攻打林邑。范阳迈假装害怕,表示愿意归还掠夺日南郡民户的计划。事实上,他放慢了速度。
因此,宋军继续前进。23年(446年),于元嘉一举攻克林邑北部重镇区苏城(今越南广治西北),斩区苏王范扶龙,活埋城中所有15岁以上的人,打造京观。随后宗等乘胜追击范阳迈,攻克林邑都城典冲(即占婆补罗,今越南茶荞),范阳迈逃跑,宋军满载战利品撤退。刘义龙教林邑大获全胜,“这场战役中国国威远播”,林邑虽然迅速复国,但此后恭顺朝贡,300多年没有侵略中国的记录。
宋文帝刘义隆历史上的军事措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