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文官的头衔最高为“文正”。几千年来,只有30人获得了这个头衔。第二级的头衔是“文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张聪被称为“文忠”。张聪的故事更传奇。他在40岁之前一事无成,然后就像顿悟一样。进入仕途六年后,他正式崇拜屠宰辅助。
[img]404919[/img]
浙江温州府永嘉人张聪,从小聪明好学,博学多识,对《周礼》、《礼仪》、《礼记》都有很深的造诣。13岁时,曾写过诗《题族兄弟便面》,自比卧龙,年纪轻轻就胸怀大志,亲朋好友都惊叹不已。公元1498年,张聪乡试中举,年仅24岁。然而,在接下来的18年里,张聪的科学考试之路极其坎坷。经过礼部举行的七次会议考试,他“七次考试不是第一次”。
多次失败,40岁以上的张聪对科考失去了信心,决定走另一条路,以举人的名义等待官员的选拔,至少有一碗饭吃。在此期间,张聪遇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人,名叫萧鸣凤,也是浙江老乡,出身进士,官授御史。萧鸣凤师从王阳明,很有学文,被称为“萧北斗”,更擅长“善星术”。看见落魄的张聪,他说:从此三载成进士,三载当突然贵起来。
[img]404920[/img]
萧明峰的意思是希望张聪不要气馁,回家继续学习,不要在这里等待工作。萧明峰的话给张聪带来了希望,“聪明回来了,正德16年排名第一”。公元1521年,张聪在47岁的时候接受了中进士考试。然而,在接下来的六年里,张聪的职业生涯就像开放,官职飙升。
嘉靖皇帝即位后,爆发了著名的仪式讨论事件。虽然张聪是一个小政治家,但他坚定地站在嘉靖一边。三年后,当廷杖事件发生时,张聪再次利用这一趋势升职。短短六年,张聪就拜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1529年,张聪正式拜首辅,成为极端大臣。
年轻时七试不第的张聪,是如何成为内阁首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