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周书·死亡法解》来看,“文”没有固定的搭配。例如,三国东吴的张昭是一个单一的死亡“文”字。在整个东晋,只有王导一个人死于死亡。唐朝时期,魏正是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文贞”的文臣。此外,陆象先、宋静、张说等人获得了“文贞”的死后头衔。唐朝有四个人。
[img]404841[/img]
宋仁宗赵真时期,文贞为了回避,改为文正。当夏松被要求死于文正时,司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是一个美丽的死后,不能再加上。经过司马光的宣传,文正被认定为文臣最高的死后头衔,皇帝不再轻易给人。宋代共有李芳、范仲淹、司马光、王丹、王曾、蔡边、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九人获得文正的死后头衔。
元朝时期,有五个人获得了文正的头衔,分别是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徐衡和廉希宪。吴澄和徐衡同名,被称为“北徐南吴”,是元代理学的领军人物;耶律楚材协助成吉思汗父子30多年,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刘秉忠是元代忽必烈的第一任顾问;廉希宪是元代理学的著名大臣,被称为“廉孟子”。
明朝时期,有四个人获得了文正的头衔,分别是方孝茹、李东阳、谢迁和倪元璐。方孝茹在南明福王时被追溯为“文正”;李东阳、谢迁为弘治、宣德名臣;倪元璐是明末名臣、书法家,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时自吊殉节,全君臣之义,彰显气节。
[img]404842[/img]
清朝时期,唐斌、刘统勋、朱贵、曹振勇、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奈分别获得了文正的八个头衔。唐斌是清代著名的代理大臣,两位明史总裁继承了程朱学对王学的修正。刘统勋、曹振勇、曾国藩为此做出了贡献。其他大臣死于文正,朱贵为嘉庆大师,杜受田为咸丰大师,李鸿藻为同治大师,孙家奈为光绪大师。
据说李东阳临终时,内阁大臣杨一清去看望他。为了安慰李东阳,他说他会给他一个死后的头衔。出乎意料的是,垂死的李东阳在床上向杨一清磕头。可以看出,“文正”在士人心中的地位只是奇怪的。王阳明的死后头衔不是文正。
历代有哪些文人有[文正]的头衔?他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