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明白:李自成和明代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李自成东征战灭明时所向无敌,为什么后来输得这么快?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并正式向世界发出灭明号召。2月初二,李自成率军渡过黄河,向北京挥手。3月17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抵达北京,开始围攻北京。两天后,北京破裂,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部的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img]404952[/img]
李自成从西安出发攻克北京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在古代,交通不便,李自成的大顺军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赢得北京,摧毁明朝,用无敌来形容。然而,就在大家都认为李自成将占领世界的时候,他和他的大顺军在“山海关大战”中输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这时,他进入北京才一个月。
“山海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的军队崩溃了数千英里,连续失败,仅仅一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问题来了,同样的军队,同样的指挥官,为什么顺军在摧毁明朝时是不可战胜的,仅仅几十天后就变得脆弱呢?李自成失败如此迅速和彻底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主要有两个原因。
[img]404953[/img]
一、基础太薄
早在崇祯两年(1629年),李自成就参加了反明起义队伍,经历了长期的资格考验。然而,在十多年的起义生涯中,李自成的成败是多胜少,尤其是前十年,几乎被明军追赶和打败。直到明朝江河日落,李自成和他的团队才有机会呼吸,然后迅速发展壮大。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厚积薄发”,意思是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做好事情。明太祖朱元璋在起兵初期也奉行了“高筑墙、广积粮、慢称王”的战略。经过十多年的缓慢推进,他成功地创造了明朝的美丽河流和山脉。李自成的军队从真正形成规模到攻灭明朝还不到四年。虽然他的团队像雪球一样呈倍数增长,但他的管理能力无法及时跟上。
同样,虽然李自成在后期占领了许多明代府县,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这些府县的治理处于混乱之中,根本无法供自己使用。
李自成看似势不可挡,实则外强中干。他的大顺军号称有百万之众,但几乎都是乌合之众,实际战斗力很差。至于我们为什么能在东征攻灭明朝时立于不败之地,那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是风中的蜡烛,很少有人愿意为这个即将被时代抛弃的王朝效力。所以在李自成大军一路东进的过程中,只有宁武和太原遇到了抵抗,其他地方都在望风而降。北方人早已渴望“闯王”大军的到来,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不是李自成太强,而是明朝太烂。
[img]404954[/img]
第二,与士绅集团决裂
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也就是民谣中传唱的:“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在当时的情况下,李自成的口号可以帮助他迅速赢得底层人民的支持。那么,闯王来了不纳粮,闯王的军队吃什么呢?答案是:吃大家庭。
明末,大多数人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明代那些藩王、宗室、功臣贵戚的生活却越来越滋润。用现在的话来说,贫富差距已经到了很极端的地步。因此,每次李自成和他的军队进攻下一个地方,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以追赃助薪的名义没收该地区的藩王和官绅的财产。对于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来说,这种做法自然会鼓掌。对李自成来说,藩王和官绅积累的巨额财富足以应付当前的军费,可以对普通人实行三年免费。
[img]404955[/img]
但是,随着李自成实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他成功入主北京之后,原来的方法就不起作用了。在帝制时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与平民共治天下。要想坐稳江山,李自成必然会用大量的明代士绅来帮助他维持整个国家的正常运作。然而,李自成只吸收了少数人,并以大多数人为目标,强迫他们以严厉的折磨手段付钱。官员们被榨干后,李自成的手下又把目标放在了商家、富户身上。一些士兵甚至以追赃助薪的名义直接去人民家抢东西。一位当时正陷北京的明代官员愤慨地说:“是不是兴朝之新政,还是流贼而已。”
大顺军的暴行很快就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出于安全考虑,各地士绅纷纷成立民团,决心与“闯贼”抗争。这使得李自成和士绅集团彻底分手。
[img]404956[/img]
正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李自成集团只有数量和质量。他团队中的两位顶级顾问牛金星和宋献策,一位只有教育背景,另一位是没有文凭的算命先生。当李自成还是一名流寇时,他几乎不可能依靠这些人耍小聪明。当他成为皇帝时,他不得不依靠他们提出建议。
当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与吴三桂、满清八旗联军交手时,他意识到了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大顺军人众多的优势在真正的精锐部队面前是脆弱的。而且他和士绅集团的彻底决裂也导致了地方上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持。李自成匆匆回到北京后,立即收拾好柔软的跑路,连守军都没留下来就彻底放弃了。之后,清军一路追击,势如破竹,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李自成赶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毛奇龄《后鉴录》、彭孙贻的《平寇志》
李自成打明朝那么厉害 为什么李自成最后输得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