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二十二岁亲政之前的事情,史书上只能找到两个记载:一个是他小时候有个朋友叫姬丹;另一个是他十几岁的时候有个弟弟叫程。
不幸的是,秦始皇童年时期唯一的友谊、亲情,后来都演绎成了悲剧。
[img]403594[/img]
据《史记刺客传》记载,秦始皇童年时有个朋友,叫姬丹,是燕国的王子,他们同命相连,当时都在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秦始皇当政后,童年朋友姬丹来到秦国做人质。他以为共度难关的童年朋友会礼貌善待自己。他不知道秦始皇掌权,想吞并六国,对童年朋友的态度极其傲慢和不礼貌。姬丹怀恨在心,趁机逃跑后,招来刺客荆轲,从而演绎出一出千古悲鸣的刺秦大戏。
从秦始皇对姬丹的态度可以看出,千古一帝在权力面前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程,其悲惨的命运也反映了这一点。
秦昭王42年来,17岁的人在赵国邯郸当人质。20岁时,他遇到了吕不韦。两人结成政治联盟后,吕不韦把美女赵姬献给了嬴异。两人同居后,赵姬很快就怀孕了。这时,秦军在长平战争中击败了赵军。嬴异和赵姬的处境非常危险。这是秦昭王47年的事。
小一年后,嬴政出生在邯郸。第二年,秦军围困邯郸。再过一年,秦昭王五十年,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嬴异逃回咸阳。
回到咸阳后,在养母华阳夫人的支持下,嬴异正式成为王太子的继承人。但在这个时候,嬴异不仅是养母,还有自己的生母夏姬。
[img]403595[/img]
夏姬,也就是后来的夏太后,在史书上记载的很少,只说她是安国君众多夫人中的一个。生下嬴异后,她很快就失宠了。嬴异在被任命为王太子之前,一直在后宫抑郁。
根据战国时期各国王室通婚的做法,夏姬应该是某个国家王室的女儿。结合“夏”这个称号,当时指的是韩国,可以推断夏姬应该是韩国王室的女人。
嬴异回国后,夏姬在儿子的政治前途上插不上话,但她仍然有权对儿子的婚姻生活发言。赵姬和长子嬴政被困在邯郸,生死不明。夏姬很快为儿子找到了一位新夫人。按照当时的传统,夏姬选择儿媳自然要选择自己的家人,也就是韩国王室的女人。因此,嬴异的新夫人被称为韩太太。
第二年,也就是秦昭王51年左右,韩夫人为嬴异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程。在顺序上,他是嬴异的次子,在年龄上,他比嬴政小三岁左右。
从宫廷政治的角度来看,韩夫人出生后,在秦王室内迅速形成了以夏姬、韩夫人、程为中心、韩国为外援的新型韩国外戚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赵姬和嬴政的处境越来越糟。如果母子俩不能尽快从赵国回来,程将取代嬴政成为嬴政的第一继承人,韩太太也将取代赵姬成为第一夫人。
了解了这一背景,不难看出,自从同父异母的弟弟成娟出生以来,他就是嬴政天生的,最具威胁的政敌。
两兄弟的感情不可能好多少。
[img]403596[/img]
在历史大势上,嬴政是幸运的。秦昭王56年,嬴政的曾祖父秦昭王去世,祖父安国君即位。他是孝文王,父亲嬴异正式成为王太子。
三天后,孝文王去世,嬴异即位,是庄襄王。
嬴异即位,为秦赵对抗打开了突破口。赵为了表达和解的诚意,把赵姬和嬴政送回了秦国。这时候嬴异逃离邯郸已经六年了,嬴政九岁了,程成大概六岁了。
九死一生,如愿归国,赵姬和嬴政最担心的情况终于没有发生,嬴政成功成为王太子,成城基本上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但此时秦国的宫廷政治格局,并没有让王位之争或权力之争彻底尘埃落定。
嬴政只有十三岁,还未成年,不能亲政,只能委政于太后和重臣。
自从秦国宣布太后以来,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此时,嬴政身后站着三位太后,一位是代表楚国外戚势力的华阳太后,另一位是代表韩国外戚势力的夏太后,另一位是代表赵国外戚势力的赵太后。
三方游戏,华阳太后和赵太后想要更简单,无论如何争夺权力,他们都不会有移动嬴政的想法,毕竟,嬴政也是华阳太后,赵太后是嬴政的生母。然而,代表韩国外戚的夏太后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嬴政也是她的孙子,但毕竟没有一半的韩国血脉,她是自己带大的。如果可能的话,她,尤其是她身后的韩国外戚,真的很想让程取代嬴政。
[img]403597[/img]
然而,华阳太后的楚国外戚实力雄厚,赵太后的赵国外戚得到了吕不韦的支持。韩国外戚几乎不可能做出这样的算盘。
但存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从赵太后的角度来看,消灭夏太后的韩国外戚不仅可以稳定儿子的皇权,还可以借此机会扩大赵太后的势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从秦王嬴政的角度来看,只比自己小三岁的程成一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如果你真的谈论兄弟情谊,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至于华阳太后,根本利益不一致,不可能和夏太后站在同一条战壕里。
夏太后似乎没有放弃努力。秦王嬴政出使韩国五年,15岁的程震单枪匹马,让韩国献出了“百里之地”。程震回来后,因功受封,成为封土封号的“长安君”。
显然,这是韩国外戚的成功政治运作,目的是增加成都的政治资本,否则一个15岁的孩子怎么能轻松赢得其他国家的百里土地呢。
然而,夏太后可以控制自己的生前和死后。
[img]403598[/img]
秦王政七年,夏太后去世,这意味着成智失去了保护伞,将成为清洁的对象。
但毕竟成王是先王的次子,所以清洗手段一定要讲究。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记载非常简单——“(夏太后刚死)王弟长安君成将军袭赵,反死屯留,军官全部斩死,迁至临涛。”
也就是说,成城率领赵国的进攻,在屯留突然逆转。
为何要反?
各种史书都没有记载。
但真相并不难推断,他必须被迫反抗,甚至被诬陷。
不反,难活;相反,你会死的。
这是成城最悲剧的地方。
另一个历史细节,也显示了成年之死的黑暗,直接或间接杀死他的人,是赵太后的脸,老艾。
能够单枪匹马来到百里土地的成笠,为什么会叛秦降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