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唐纪十》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9月,海内晏安、四夷宾服,唐初盛世。唐太宗在出生地庆祝善宫,宴请所有官员。宴会期间,君臣兴致勃勃,宴请音乐,赋诗,一起欣赏秦王破阵舞。、九功之舞。
但随后的冲突彻底破坏了宴会的气氛。
[img]403494[/img]
引发这场冲突的是尉迟敬德,他在玄武门的变化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居功骄傲,尉迟敬德脾气不好。宴会上,当他看到有人坐在他身上,喝了几杯酒后,他勃然大怒地冲过去喊道:“你有什么功劳?敢在我身上?”
想坐在上席的那个也不是随便捏的软柿子,看到尉迟敬德这么张狂,他没有硬顶回去,也没有给尉迟敬德让位。
这实际上是一种僵持,言下之意,你尉迟敬德有疯狂的资本,但我也有理由坐在这里。
看到这一幕,坐在邻座的任城王李道宗害怕情况失控,赶紧凑在一起劝说和解。我不知道,尉迟敬德挥舞着硬拳,当场打了任城王的血,一只眼差点报废。
好家伙!此时的尉迟敬德张狂简直就像虎狼,顾全大局,好心劝他不要买账,李姓同宗王他竟然不买账。
他还能买什么账?
[img]403495[/img]
看到这一切后,唐太宗的反应很有意义,虽然龙颜大怒,但他并没有当场训斥尉迟敬德,而是拂袖而去,罢宴了。
想象一下,如果唐太宗当场飙升,尉迟敬德的张狂没有及时停下来继续疯狂发酒,唐太宗很可能会生他的气。
拂袖而去,说明唐太宗很有威严,但威严的同时心里还是爱护尉迟敬德的。
熄灭一个人的疯狂,有时候冷处理比硬打压更有威慑作用。看到唐太宗拂袖而去,尉迟敬德心里一愣,被瓢泼冷水叫醒。
这时,唐太宗又出现在尉迟敬德面前,说了一句非常明亮和令人不寒而栗的话——当我看到汉高祖杀死英雄时,我非常讨厌这种做法,所以我想和清一起保持财富,让我的后代继续下去。然而,清等身居高位却多次犯法,因此知道韩信、彭越被杀,并非汉高祖的罪过。国家纲纪,在于赏与罚,即使是非分恩遇也不能多次得到,希望你好好照顾自己,修身约束,不要留下遗憾!
遇见一个好国王是一个大臣的福气!虽然刘邦不是一个嗜杀之君,但他并没有推心置腹,治病救人。另一方面,唐太宗,这段话展现了圣明君王的风范。前面的教训很明亮,肯定会让你不寒而栗,但他也真诚地给你开了处方。只要你按照处方来,你的荣耀和财富肯定会得到保护。如果你还是醒不过来,重生了,那就怪了。
谈到这段历史,大部分视角都是关于尉迟敬德随后的陡变——从一个骄傲的英雄变成了一个害怕和束缚自己的智臣。其实这里不仅有尉迟敬德的悟性,还有唐太宗的德性。
[img]403496[/img]
但是,即使君王有德性,臣子有悟性,君臣博弈也不是一句话就能完全落地的。一针见血后,君王必须不断敲打,臣子必须一直如履薄冰。
唐太宗和尉迟敬德就是这样。
历史上有两件事很有名。
有一次,唐太宗想把公主嫁给55岁的尉迟敬德。
唐太宗这一手也很聪明,一方面是示恩,另一方面也是看尉迟敬德是否谦虚。
如果尉迟敬德接受了,说明他脚下踩的不再是薄冰。
幸运的是,尉迟敬德的觉醒是彻底的。听到唐太宗这么说,尉迟敬德立刻跪下来磕头,先谢恩,然后拒绝——虽然臣妻室出身卑微,但他已经和臣民分享了几十年的贫穷和痛苦。而且,虽然臣不学无术,但他也知道古人“富不易妻”的道理。嫁给公主真的不是他想要的。
唐太宗听了,微笑着点头,不再嫁给公主事。
又一次,唐太宗无中生有地对尉迟敬德说,有人说卿要谋反,这就是为什么?
尉迟敬德没有辩护,而是承认臣谋反是真的!
之后,尉迟敬德脱下衣服放在地上。他一边叫唐太宗看他身上的伤疤,一边说大臣跟着陛下征服了四面八方。经过多次战斗,他现在有了刀箭伤疤。现在世界已经稳定了。你还想怀疑大臣的叛乱吗?
这句话让唐太宗哭了。
有了这样的敲打,君臣关系逐渐好转,唐太宗终于放心了,尉迟敬德更加束缚自己。
《资治通鉴·唐纪十六》记载: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开府仪同三司,鄂忠武公尉迟敬德去世,善终。
司马光评论道:“敬德晚年闲居,学延年术,修饰池台,玩清商乐自养,不交客,十六年。74岁,以病终,朝廷恩礼很厚。”
十六年基本不和人交往,在家自己玩,这是活明白的。
尉迟敬德在宴会上大惊小怪,唐太宗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