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朱元璋似乎是一个凶猛的人,但他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那么他是如何用铁腕改造军队的呢?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让我们看看他的做法。
朱元璋占领南京后的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四角形的力量。北方是中央政府占领中原、蒙古草原和西部地区的元朝。除了占领淮西和南京的朱元璋外,南方还有占领湖北荆襄平原的“汉朝”陈友谅,以及表面上称呼元朝的大臣,但实际上占据了苏南自力更生的英雄张士成。
在这四个家庭中,朱元璋不仅实力最弱,而且处境最危险。事实上,他的领土夹在三个家庭之间。就军队实力而言,他无法与陈友谅相比。就经济实力而言,他无法与张士诚相比。更严重的情况是,即使你打败了张士诚和陈友谅,如果你想统一世界,你也必须打败元朝,也就是说,你必须打败当时世界自我完善的骑兵蒙古骑兵。
[img]403321[/img]
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在朱元璋之前,红巾军起义曾经席卷中国南部,并发动了一场强大的北伐。然而,当他们进入北平原,与强大的蒙古骑兵作战时,由南方农民组成的大多数红巾军都被打败了。当时,在元朝,虽然后来的历史学家经常谈论他们的“腐败无能”和“皇帝昏庸”,但在军事方面,他们当时承担着平定农民军的重大责任,扩敦帖木儿(汉族名王保保)等负责元朝军事大权的人,可以说是不朽的名将。他们手下的元军也改变了早期腐败无能的形象,战斗力直线恢复。
危险的局面和强大的对手,让朱元璋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一直在做这项工作,比如严格的纪律,比如每次征服城市,特别注意招募敌人骑兵训练经验,甚至通过各种渠道在北方购买战马,但大明军队真正摆脱“侵略者”形象,实现重生,成功升级为“国家军队”,但以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为转折点,那一年朱元璋遇见了一个人,并展开了一场关于决定大明军队命运的谈话——刘伯温。那一年,也是刘伯温第一次被朱元璋邀请为朱元璋效力。在谈话中,朱元璋面对这位早已出名的浙东大儒,提出了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义军,却屡屡灭亡,总是很难成功。
刘伯温给了朱元璋一个令人震惊的答案:农民起义有“九恶”。所谓“九恶”,是历代农民起义中不可避免的九个错误。一个邪恶“不尊重孔孟,亵渎圣人之道,毁灭天理人伦”;二恶“攻伐无度,形同流寇”;三恶“时降时反,相互猜疑”;四恶“粮薪不能自足,临阵不知兵法”;五恶“掠夺妻女财产,只知取之于民,而不知养于民”;六恶“为将军心胸狭窄”;七恶“为士者缺乏训练,作战形同群殴”;八恶“胜时聚集,败时作鸟兽散”;九恶“此义军与彼义军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攻击”。史载朱元璋边听边“闻之勃然色变”。史载朱元璋边听边“闻之勃然色变”。然而,刘基并不害怕颜色,然后总结了自己的演讲:“九恶不除,虽然叫义军,但实际上草寇流贼。”
[img]403322[/img]
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一宏观理论相当于打了朱元璋一巴掌,但朱元璋是朱元璋。挨了一巴掌后,他不仅没有生气,而且还获得了宝藏。他不仅加重了刘伯温的使用,而且根据刘伯温的九恶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在这个“九恶”中,朱元璋也有自己的方法,涉及到军队最重要的问题。元朝“至正22年”,朱元璋设立了大都督府,正式确立了22条军事规则。同年,他在南京设立了刑台,斩获了22名犯罪军官,震慑了全军。这次改革最重要的效果是,虽然明军阵容庞大,但制度松散,管理疏散,可以说是草台团队。之后,明军自上而下拥有完整的军事制度和严格的军事规则。
朱元璋以前抓军纪,虽然常如暴风骤雨,但基本上是一阵风。风紧的时候军纪就好了,风松了军纪就坏了,以后一切都有规章制度,不管风紧,一切都是按照制度来的。军事制度立即焕然一新。在此之前,明军似乎是一个内力深厚但经络不通的武术家。虽然他不断聚集力量,但他无法爆发力量。相反,他经常引起内力失衡。此后,明军彻底打通了任督的第二脉。
朱元璋早期是如何用铁腕改造自己的军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