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谁?他取得了什么成就?他是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被称为石室先生。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吉贤校理、历官琼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通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职,世人称文湖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享年61岁。
文同的成就
一、绘画
[img]401887[/img]
文同以画竹为名。他注重经验,主张自信,然后开始写作。他画竹叶,以浓墨为面,以淡墨为背。学者多效,形成了墨竹派,被称为“墨竹大师”,也被称为“文湖州竹派”。“自信”这个成语起源于他画竹子的想法。
文同对竹子有着深入细致的观察,所以画竹子的方法很严谨。同时,作为一名文臣,他的作品有着不同于专业画家的新想法。《图片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有潇洒的姿态,逼着檀栾之秀”。《宣和画谱》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水墨之战见”。
我看到了文通墨竹画的特点。可以说,文通作品的出现是文人画兴起的象征之一。文通墨竹的作品对当时苏轼、金朝王庭君父子、元代李刊等多位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重要主题。
文同主张画竹一定要“胸有成竹”。写竹叶,面条,淡墨。自创深墨是第一道菜,多竹林,多竹林。与表哥苏轼的诗歌交流,唱和确立了四君子题材。它画竹子,“深墨为面,淡墨为背”。后来画竹子的人大多从中学习,世界上被称为“湖州竹派”。
元代画墨竹是一种时尚,如李、赵孟福等名家,都是湖州派的继承者,对后人影响很大。也喜欢古木老茶,写山水。
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潭石墙上有一座所谓的隐形纪念碑。灰色的石头表面光滑无踪,但泼水后呈现出一根墨竹。据说当地人是文学作品。苏轼:《苏东坡集》卷32卷《贺当谷燕竹记》:“画竹必须先在胸中成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吴镇签署的文章《文湖州竹派》列出了文同后来的25位墨竹画家。画派是在文同的亲戚朋友中形成的,如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孙和表弟苏轼。宋代以来,湖州竹派的影响力一直持续800多年,其中最著名的受益者包括元代高克恭、赵孟琏、李杰、柯九思、吴镇、明代王杰、清代郑杰等。
文同传世的作品很少。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墨竹图作为其真迹,画了一根倒挂的竹子,形象真实,笔法严谨。广东博物馆有墨竹图的一轴,是这个轴的临本。墨竹图的墨竹画轴是无名的,但印有文同二印:休闲工作室。文同与可。画悬崖垂竹,主曲生,到最后微微抬起,隐藏在曲折中的生意。
[img]401888[/img]
枝叶密密麻麻,交相间错,向后仰,各有姿态,画叶的墨色浓淡相依,就像米菲的论文画竹云一样:“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开始。”
墨竹在北宋依然是一幅初兴的画艺,与当时时尚工笔写实的花卉仍有时代关系,因此没有“介”、竹节间的书法连笔也没有看到“爪”式的撇叶。整幅画法在“画”、“写”与元代及以后的文人写竹不同。
二、诗文
文同在诗歌创作中高度赞扬梅瑶臣。他的《织妇怨》描述了织妇的辛勤工作,但却被官员刁难,与反映民间疾苦的梅瑶臣诗相同。
他的写景诗更有特色。比如“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早晴至报恩山寺》);“深江牛散卧,积麦满鸡飞”(“晚至村家”)等句子;形象生动,宛如画面,充分体现了画家和诗人善于拍摄和描绘的特点。
在诗中,他经常把自然景物比作前人的名画,比如“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夜鸟图》(《晚雪湖寄景儒》)、“山峰李成如,山谷范宽能”(“长举”)为古代诗歌描写风景增添了新的手法,这与画家愿意在前人的诗中寻找绘画意义相同,表明北宋早期诗歌与绘画的结合更加紧密,比前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更进一步。
40卷《丹渊集》,《拾遗》 2卷,为曾孙编,附《年谱》1卷,《附录》2卷。有影明刊《四丛刊》。
历史上文同是谁?他取得了什么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