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业是大唐名将李积的孙子。李积也被称为李世积和徐世积。他一生都是军人,为大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敬业从小就跟随爷爷南征北战,也经历过成为一名勇敢的将军。爷爷和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爷爷英国公的称号。他曾经是眉州刺史,但因为某种原因被贬为柳州司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img]401099[/img]
(李敬业)
嗣圣元年(684)是多事之秋,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她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将其幽禁,强行占有皇帝的权力。武则天还为自力更生和皇帝做了一系列准备:首先,吴姓起源于姬姓,她的父亲武士余是周国公,武则天改革了“周礼”的官方制度;其次,建议建立“武氏七庙”,只有皇帝才能建立七庙。武则天显然“包藏祸心,窥窃神器”,自力更生的野心暴露无遗。
在这种背景下,李敬业振臂呼喊,召集了罗宾王、薛仲璋、魏思文、唐之奇、杜求仁等一批像他一样被贬的官员。他以讨伐武则天、匡复李唐、立庐陵王为口号,在扬州宣布起兵。大作家罗宾王还写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天下文》。
短短十天,李敬业就募集了10万兵马,形势很好。那么,李敬业讨伐武则天,轰轰烈烈,有正当理由。他为什么两个月就死了?主要有三个原因:
[img]401100[/img]
(李积剧照)
一是拥立对象混乱
李敬业起兵是为了恢复李唐的正义事业,这涉及到谁应该帮助谁,哪个国王应该勤奋。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仅涉及到谁属于胜利的果实,还涉及到有多少支持者。
在这一点上,李敬业非常混乱。据《资治通鉴》记载,他首先“以匡扶庐陵王为辞”,这一点已经到位。李显是高宗李治建立的王子,名正言顺。他的建立是合理合法的,可以得到大量官员的支持。或者可以打出让太后还政于现任皇帝李旦的旗帜,也有一定的号召力。但他却找到了一个像张怀太子李贤一样的人,声称李贤还在人间,以他的名义命令世界。虽然人民和低级官员都不知道,但朝廷成员知道李贤已经死了,想支持李敬业的人不得不怀疑他的动机。这一举动,暴露了李敬业的野心,使得支持者很少。
二是战略方向错误,主动变为被动
起兵后,在战略方向上,李敬业集团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从北到东到洛阳;一是从南到南占领金陵,首先稳定江南半壁江山。军师魏思文主北上,口号是恢复李唐。只有大张旗鼓的北上,世界上的人才能知道我们勤奋之王的志向,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反对者认为金陵有王气,长江有自然屏障。进攻、撤退和防守是建立霸权的地方。
李敬业的心被南下的金陵感动了。于是,军队转身南下,占领了金陵。在进攻之前,他走了一条退路。为了确立自己的霸权,李敬业割地称霸的野心暴露了出来。全世界的人都对他感到失望,注定要失败。
@ 武则天战略得当
李敬业起兵是唐朝历史上最大的叛乱。不管他想拥抱谁,反正矛头对准了武则天。年过花甲的武则天一生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面对李敬业,她毫不慌张,展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强硬手腕。首辅宰相裴炎在武则天先处被斩首。裴炎是李治唯一的托孤大臣,武则天能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他贡献最大。然而,他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家庭。李敬业起兵。裴炎没有积极提出建议,也没有派遣将军。相反,他整天都很悠闲。武则天问他有什么好政策,但他建议武则天还政于皇帝,叛乱自平。
一位大臣看到了裴燕的野心,并在法庭上指责他有不同的照片。当然,裴燕有不同的照片。武则天还在皇帝身上后,他可以作为一个孤独的大臣独自掌权。武则天不容忍这个雄心勃勃的家庭,直接被斩首。此举再次建立了自己的权威,统一了朝廷文武官员的思想。
第二步,武则天派出宗室李孝义为元帅,派出30万兵平定叛乱。派李孝义的目的不是他擅长打仗,而是看中了他的宗室身份。你不是说你想恢复李唐吗?让世界各地的人看看李唐的宗室和谁在一起。
为保险起见,武则天派心腹魏元忠为监军,同时派大将黑牙常之带领大军作为预备力量,随时投入战斗。然而,这位名将黑齿常之还没有出马,叛军便战败如山。李敬业的举动让很多人明白了他所谓“起兵”的本质。就连他的叔叔李思文也不一样。他站在一起,决心忠于朝廷。当地官员对李敬业的回应很少,而忠于太后和朝廷的人却很多,人心向后,加速了李敬业的失败。
李敬业是一位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野心勃勃的人。他带领一群受挫的官僚一起发动了这场近乎闹剧的军队,并在短短两个月内宣布失败。李敬业和骆宾王的头也被他的下属砍掉,并向朝廷致敬。
李敬业起兵证明,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即使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注定要失败。
为什么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