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即辽太宗,字德谨,小字尧骨,契丹族,辽朝(契丹)第二位皇帝(927年)―947年在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母亲为淳钦皇后律平。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
对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来说,他们的目的似乎是在中原建立自己的民族政权。自北魏政权建立以来,雄心勃勃的少数民族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不断南下攻击中原政权。
以五代十国时期发展迅速的契丹为代表,契丹实现统一后,在统治者的带领下,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基于此,契丹开始发动一系列战争,其中最好的是后晋政权。战后,后晋皇室的所有亲属都被掠夺到契丹,后晋政权宣布灭亡。
后晋政权建立的直接原因是契丹控制了后晋的生死。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不愿继续与后晋保持肤浅的关系,以后晋朝廷忘恩负义为由,带领军队大举南下。
从后来的推断可以看出,晋国投降契丹的将军赵延寿强烈劝阻耶律德光在中原陷入饥荒时发动攻击。
契丹非常重视这场战争,他们动员密云、云州、应州等地的军队共同进发,兵分两路发起攻击。
赵延寿带领的东路军队只有5万人作为先锋部队。
[img]399287[/img]
耶律德光亲自带领十万殿后,他从南京出发,直奔魏州。
另一支部队由伟王带领,从雁门关出发,直接前往太原。
随着契丹军队的快速发展,东路军队的先锋部队很快占领了晋国的粮食储存基地贝州,然后占领了南乐。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耶律德光自然不敢贸然继续前进,以免陷入敌人的陷阱,并在周围的元城设立了牙帐。
西路军队的行进也很顺利,很快就占领了代州,还兵临忻州城下。
后晋皇帝似乎在这个时候做出了反应,并迅速派使者到契丹寻求和平,想要修复它。但箭必须在弦上发出,契丹自然拒绝了。后晋皇帝别无选择,只能依靠黄河作为自然屏障进行防御部署。
他还命令他的将军高兴周担任北方营地的部署,并带领军队进入齐城,他自己带领军队抵达禅州。对于契丹的另一支军队,皇帝还派刘志远去抵抗,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伟大的国王逃到鸦明谷,与契丹的主力部队和解。
[img]399288[/img]
耶律德光决定带领军队直接包围戚城,并派遣另一名将领带领数万士兵攻击博州。
与此同时,另一位将军杨光远从侧面和后面形成了复制的趋势,对后晋军队进行了积极的战斗。晋朝廷还及时派遣军队进行防御,并命令所有城市加强巡逻,为战斗做准备。当时,双方都意识到渡口马家口的重要性,晋派遣了大量军队阻止敌人。
此时,成千上万的契丹步兵和骑兵已经到达。他们在河东修建了一座城市,以掩护随后的部队穿越河流。后晋将军李守贞在契丹度过一半时突然发起攻击,直接清除了契丹东岸的营地,使其军队崩溃并撤退到西方。
戚城不仅在战场上失败了,而且从未赢过。
耶律德光不得不假装放弃,将军队埋伏在顿丘,试图诱惑敌人离开城市。人不如天,天下大雨,敌人没有离开城市。
在战场上,战争有自己的胜负,没有人能真正战无不胜。在晋药元福、皇甫遇等将领的带领下,他们带领精锐骑兵逆风而上,奋力拼搏。
[img]399289[/img]
除了这支军队,还有一位将军与之合作,以破釜沉舟的心态对契丹发动了一场攻击战。契丹人措手不及,因为他们太快了,不得不放弃战马,逃离小路。本来这场战争胜利后,如果后晋能及时止损,休息士兵,保留活力,或许还能保住国家。
然而,后晋政权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感到骄傲,对契丹也有轻视的态度,还想发动北伐,可谓异想天开。
契丹多次遭遇失败,更不愿意放过晋国,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
耶律德光派赵延寿假装投降,诱惑后晋出兵。
后晋皇帝非常高兴,并立即同意派遣将军杜重威带领士兵进攻幽州。
杜重威带领军队30万人进攻幽州旁边的一个小镇颍州。契丹将领早就预料到,他将带领军队先出城埋伏。晋国偏将发起追击,他的2000名士兵全军覆没,连他自己都在战场上战死。
[img]399290[/img]
杜重威看到了死亡,但带领军队撤退到后面。契丹军队趁机南下,沿着定州前进。杜重威本来想继续撤离南方,但张彦泽中途回到恒州,所以他转向西方。
当他们到达中渡桥时,契丹军队已经领先了一步。张彦泽别无选择,只能带领军队抢劫。契丹军队烧毁了桥梁,两支军队隔着河对峙。耶律德光派遣另一支部队绕道到敌人的后面,控制后晋的粮食运输通道。
这也很有趣。即使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后晋将军仍然只能看到个人利益。只担心个人安全,没有整体意识。其中,以杜重威将军为代表,也是他,后晋再次失去了一位将军。
晋国将领王清主动要求领导2000人为主力部队开路。这种正义行为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谁知道呢,杜重威怀疑王清心怀不轨,不允许军队增援。王清的部队全部死亡,主力陷入包围。
杜重威秘密联系了契丹,表达了他想投降的想法。耶律德光假装同意将其列为皇帝,诱使杜重威带领军队进入阳城,然后利用后晋的主要空虚发起攻击,直接攻占汴梁,后晋灭亡。
为什么辽太宗要发动灭后晋之战?他为什么针对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