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这场大动乱爆发的内部因素是什么?让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原因。
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虽然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合并,使人民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此外,唐代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开元末年,唐玄宗整天过着沉迷的生活。杨贵妃一家风靡全球,随意挥霍。宫中专有700名工匠为贵妃院织锦绣花,杨贵妃三姐妹每年有数百万粉钱。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
阶级矛盾
[img]396305[/img]
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持有朝政十九年。在职期间,他排斥异己,培养党羽,控制朝政。继他上台之后,杨贵妃的兄弟杨国忠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的人。他公行贿赂,嫉妒贤惠,傲慢霸道。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特别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西北派节使哥舒翰和东北派节使安禄山之间也有裂缝。内外交织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臣、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内部矛盾
中央和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是安史之乱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唐代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开始,就不得不用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招募的职业军人被当地军阀收购笼络,与将军形成了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此外,开元后,边防一般都建立了节度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兵甲,有财富”,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第一年(742年),边境军队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的85%以上,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掌管的范阳等三镇就达到15万人。而且中央军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没有作战准备,打起来,不堪一击。日益强大的节度,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李林甫担任宰相时,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他说胡人忠勇无异心,简单朴素。建议玄宗利用胡人作为守卫边界的节日使者,让他们自尊。因此,安禄山作为胡人获得了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勇敢、最强大的部队。安禄山也有叛唐的实力和野心,因为他拥有三大兵镇18.39万人的兵力。
[img]396306[/img]
754年,安禄山奉命进入长安,玄宗更信任安禄山《资治通鉴·卷217》:上尝谓力士:“我今老,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回答说:“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如何制之,臣恐一旦祸发,无法挽回,何必谓无忧无虑。“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正如李泌所说:“如果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者不是被授予安禄山的官员,而是被授予他百里之国,他们就不会谋反。不幸的是,玄宗不听高力士的话,再加上玄宗义子汉人名将王忠嗣不服从他。所以玄宗更相信安禄山。因此,王忠嗣出局了,唐朝也失去了制约安禄山的重要力量。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地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分离势力的矛盾斗争。虽然安史之乱的领导人利用了人民对唐朝的抵抗和民族矛盾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这场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争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酷行为,引发了常山太守颜高卿、平原太守颜真卿、张巡、许远等反抗斗争。这些地区的反暴政斗争是正义的,但也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爆发的内部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