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言行之外,唐太宗还以书面形式总结了自己的领导经验,教育李志。贞观22年(648),他亲自写了12篇《帝范》,从《君体》开始、(去谗》、《戒盈)、《崇位)、《赏罚》、《务农》、《阅武》、从《崇文》等文章来看,是系统总结自己君临天下的统治经验,颁给李治,作为他即位时效法的榜样。
[img]394822[/img]
为此,太宗在《帝范序》中告诚,李治必须居安思危,小心谨慎:“战战兢兢,若临深而控颓;日复一日,思善始而终。并重点指出:“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而不讳,更无所言。“在他留给李志的政治遗言中,唐太宗对自己做出了恰当的评价,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一个功过于过、益过于损的君主。诚实地说,李志不应该学习他的错误,而应该学习他的优势。
[img]394823[/img]
当然,唐太宗精心培养王子的目的是确保“贞观之治”的政治能够继续下去,不会中断。任何封建统治者在寻找接班人时都会考虑现行政策的连续性,唐太宗也不例外。唐太宗死后,高宗李志就位。他违背了太宗的教诲,顺应了人民的心,继续实施贞观末中断的休养政策,为继承贞观之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永徽初,股肱大臣的一致意见是形成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均田令的持续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以诗赋取士的实施,扩大了进士科的候选人;《唐律疏议》的颂布完善了贞观法制;平息西突厥的叛乱,维护唐朝领土的统一。
所有这些都表明,唐高宗李志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军事方面的成就都比贞观时期有所扩大。因此,封建历史学家称之为“水微之治”,甚至与“贞观之治”相比。唐蓉亲景云年间,一位名叫韩婉的官员上疏指出:“贞观与水徽之间,家不动,耕者众,法不施,犯者少,俗不偷薄,器不行底,官员穷人羞耻,忠诚清白者并肩而立;惩罚虽轻但不犯,赏薄而劝;尊重不屑,家富不奢;学校不鼓励勤奋,道教不惩百戒;土木质厚,有利于卖蚩。"(新唐书韩婉传)
“永徽之治”是“贞观之治”的延续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唐太宗用人策略的胜利。对此,司马光赞叹道:“唐太宗可以说是远谋远谋,不以天下大器为爱,杜绝灾难之源!”
永徽之治能和贞观之治相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