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秦国的发展势头和攻势,晋国的继承者似乎比楚人更有进取心。
在三家分晋中,赵国获得了山西中部吕梁山以西至黄河东岸的部分地区,以及山西省北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地区,超过了河北省南部的太行山。韩国获得了今天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中西部的地区。魏国获得了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原晋国总部精华最有价值的遗产。魏都安邑所在的河东(山西西南部)原本是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直到战国时期,魏仍被人们习惯地称为晋国。
[img]392067[/img]
相比之下,韩赵两家的土地一般都比较贫瘠。《汉书·地理志》说:“赵、中山地薄人。战国纵横家张毅也说:“韩国险恶,五谷生,非麦即豆;人们吃的大多是豆饭藿汤;一岁不接受,人们不厌糠。这个地方不到900英里,没有两岁的食物。“河南西部山地较多,农业生产较差,只有河南中部地区的农业有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魏国跨越禹贡的冀州和豫州,土地属于“中中”和“中上”。
[img]392068[/img]
联盟是基于恐惧和利益,而不是基于友谊
司马迁将河东和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东南)、河南(今河南黄河以南地区)又称“三河”,被认为是“天下三河”,“土地狭窄,人民群众”。这是农业生产发达、人口众多的富裕地区。运城盆地,魏国河东所在,土壤肥沃,再加上苏、井、汾诸水的灌溉,非常有利于作物的垦殖。但运城盆地北依霍太,东靠太行,西临黄河,南临中条黄河,面积较小。战国初期,魏文侯任命李悝为相,实行“尽力而为”,发展集约化耕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使魏国富强一时。
战国初期,魏、韩、赵三国在“三家分晋”的基础上形成联盟,形成唇亡牙寒的相互依赖关系。依靠这个联盟,魏国先后击败了齐、楚、秦等大国,进而主宰了中原。从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元年)到公元前341年(魏惠王29年)马陵之战,魏军彻底败止。100年出头,魏国是中原最强大的国家。因此,魏国的统治者自然认为是春秋晋国霸权的后继者。
然而,三晋联盟是基于恐惧和利益而不是友谊。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三晋联盟分道扬镳。
魏韩赵原本是联盟关系,为何最终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