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准备:蒙古乐器,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蒙古琵琶火不思:千里之外,没有关山的寂寞岁月。
火不思是蒙古族最典型的弹拨乐器。它的外观与琵琶非常相似。然而,与直项琵琶、曲项琵琶等琵琶不同,火不思似乎是蒙古族的专属乐器。它的起源与琵琶有什么关系?
“枇杷出胡,马上鼓”,这几乎是所有历史文献中这种乐器的核心记录。然而,这种说法往往出乎大多数读者的意料。杜甫五首《咏怀古迹》中的三首曾写道:“千载琵琶胡说八道,明确怨恨。”从这首诗的角度来看,琵琶和胡人似乎是两件无关紧要的事情,那么杜甫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事实上,这源于一个流行的历史事件:昭君出塞。
[img]389375[/img]
一、昭君出塞和火不思
据说王昭君原位于汉元帝宫中宫女,公元前54年,汉元帝为了拉拢呼韩邪单于,选宫中女子以公主身份结婚。昭君自告奋勇,远离中原,嫁给匈奴为“宁胡氏”。 《后汉书》曾载道:“时呼韩邪来朝,皇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几岁,不见御;积怨,就是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静徘徊,左右摇摆。帝见大惊,意欲留之,难以失信,便与匈奴同行。
历史上,这一事件也成为汉朝与匈奴关系缓和的重要历史节点,昭君出塞也成为后人称赞的伟大事迹。
然而,这个故事并没有在这个时候结束。唐董思恭的诗《奉诚昭君》说:“琵琶马上弹,行路难。汉明妃去,哭到阴山。”从那以后,琵琶和明妃王昭君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我们此时所说的蒙古琵琶并不是中国常见的风格。今天的琵琶应该是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逐渐演变而来的产物。
[img]389376[/img]
王昭君当时持有的琵琶没有后人的变种。它的风格更简单,音色也略有不同。在宋玉燕的《席上腐谈》中,他还提到了一个细节:“王昭君的琵琶很坏,这使得胡重建,而且它很小。赵军笑着说:浑不像。今天的错误是胡拨四。”这种错误的传播可能是这个乐器名称的真正起源,从浑不像到火不思。
事实上,在这个轶事的背后,昭君最荒凉的隐喻是:即使是他最终可以用来错过家乡的东西也改变了他的外表。在那之后,真的有机会回到家乡吗?如果此时是真的,那么昭君用“浑不像”这样的名字来命名他的乐器,绝望和孤独,从未感受过这种心态的人无法理解。
事实上,在那之后,王昭君真的再也没有回到汉朝了。他的丈夫叫韩邪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根据匈奴的习俗,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儿子将继承除母亲以外的所有妻妾,这对王昭君来说自然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她曾写信给汉元帝求知,这就是著名的《王强报汉元帝书》。然而,此时的汉元帝并不怀念与匈奴结婚的成就。他忽略了这件事。一代美女王昭君也死于匈奴,只留下一个孤独的坟墓来纪念后人。而唯一成为永恒纪念的,可能就是被它摩擦了无数次的“火不思”。
[img]389377[/img]
二、火不思的发展
但是,除了上面提到的《席上腐谈》,这样的传说并没有得到太多历史资料的支持。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仍然坚持认为,火不思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元朝。有人认为火不思其实是突厥语的音译,所以最有可能是唐代突厥人做的。无论如何,它的形状和琵琶的相似是毋庸置疑的。
据《元史·礼乐志》记载,“火不思,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如半瓶,以皮为面,四弦皮腹,同一个孤柱。”与琵琶相比,火不思的形状没有太大区别,但现在琵琶大多是曲颈,火不思只是直颈风格。这也是大多数人分别使用这两种乐器的最简单的方法。
元代蒙古建国后,火不思作为蒙古特有的乐器而闻名。事实上,这种乐器早在成吉思汗西征之初就出现在世人眼中。公元1221年,以复仇的名义追杀花拉子模型王子扎兰丁的成吉思汗曾在军帐上演奏琵琶和火不思:“瓶喉哽咽,琵琶和三弦合奏。”
[img]389378[/img]
值得注意的是,火不思的发展始于明朝。随着明朝驱逐元蒙残部,大部分元朝北京开始成为明朝的辖区。燕王朱迪登基后,火不思在北京流行的乐器开始传播,最终发扬光大。可以说,它从元代开始成为国乐,在明代在市场上传播,真的很有名。
在清朝,由于满族人对蒙古各部门的拉拢,现阶段火不思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成为满蒙皇室的会典音乐是很自然的。《清代会典·乐部》:“十有五种乐器:一个是郑,十四弦,都是用金漆画的,梁是用黑漆画的,余以庆隆舞乐筝是一样的。第二个是琵琶,都是用金漆画的,勺头和边都是用金龙画的,余以庆隆舞琵琶是一样的……”
[img]389379[/img]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琵琶已经基本失传,因此笔者推测,《大清会典》中记载的琵琶很可能是火不思或其替代品。
三、今天的火不思
自清末以来,火开始像琵琶一样消失,但蒙古筝和扬琴被保留在蒙古人的演奏乐器中。失去这种特殊的蒙古族音乐,自然会让人深感遗憾。
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的乐器大师一直在寻找和恢复他们的技能。然而,直到今天,由于这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往往只能从他们的近亲“琵琶”中找到很多想法。虽然现在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火,但没有人知道这种仿制品与它本身有多不同。
[img]389380[/img]
与火不思有关的记录真的很少,这也给人们修复和寻找原型带来了很多困难。这也让这些为之奋斗多年的音乐家感到遗憾。
结语
王昭君2000多年前在匈奴演奏的音乐何时能再现世界还不得而知。那些俯瞰千里之外,被群山阻挡的漫长岁月,毕竟只能成为后人的一个故事。
参考文献:
1.《大清会典》
2.《元史·礼乐志》
3.《琵琶在蒙古音乐史上的应用》
什么是蒙古乐器? 与琵琶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