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前1033-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的第一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念之弟。 [4] 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即位后改为晋。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
晋国之能成为东周霸主,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周诸侯的帮助。例如,在城濮之战中,晋国虽然称霸成功,但其派出的总兵力也只有700人,总共约有9100人(按每乘车兵三人,徒兵十人计算)。与当时的齐国(三军三万人,约2100乘)相比,楚国的硬实力严重不足(很难确切知道,从召陵盟楚国能让诸侯大军不敢开战的角度来看,大概是4000乘)。
自齐桓公时期以来,中原霸主一直提出“尊王熙夷”的口号,以对抗强楚。然而,齐桓公的“尊王”只是表面上的。在他的心里,他不太尊重周王室。@ 周惠王时期,周王室甚至一度与楚人联手对抗霸道的齐桓公!
然而,晋文公回国后,实践了“尊王熙夷”的口号,帮助周襄王彻底平息了王子带来的混乱,赢得了周王室的真诚支持。与齐桓公称霸时的周王室相比,晋人从此拥有最大的政治资源。不仅如此,城濮一战为诸侯解危救急,更让晋国赢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诸侯国的支持。晋文公能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一举成功称霸。不是晋国硬实力强,而是诸侯的全力支持——没有秦齐两个实力派诸侯国的支持,晋文公甚至不敢与楚国作战!
[img]390076[/img]
事实上,直到几十年后的炎陵之战,晋四军的总兵力只有1000人左右,与楚国相比仍处于劣势。然而,晋国在炎陵之战中再次获胜,结束了楚国的霸权。如果吴国没有在东南部约束楚国的大量军队,魏和宋朝也没有在各自的边境约束郑国,那么晋国在炎陵绝对很难与强大的楚国和郑联军竞争。
炎陵之战的晋军制一直延续到晋悼公执政时期。也就是说,在晋悼公时期,晋军总量一般保持在千乘上下。然而,在晋悼公时期,正卿荀开创了“三分四轮进攻”的战术,将晋四支军队与诸侯军队混合成三支队伍,轮流攻打郑,将强大的楚国拖得筋疲力尽。最后,他不得不把霸主地位交给晋国。
从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李公到晋悼念公,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历史事实:晋国一旦能赢得大部分诸侯国的支持,就能成功称霸;一旦失去了大多数诸侯的支持,晋国的霸权就会丧失。这是晋国胜利的基础,也是晋国失败的关键。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后人熟知的晋国最美的时刻,是晋国依靠软实力主宰东周的时期。
[img]390078[/img]
晋人自晋平公以来,面对诸侯的态度越来越傲慢。
特别是在赵武领导了第二次撤军会议后,晋政坛突然失去了争霸的雄心,使楚灵王在东周十多年。楚灵王的霸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由晋人的绥靖政策造成的;这使得许多东周诸侯感到疏远。
周景王16年(前529年),楚国乱爆发,楚灵王被几个弟弟推翻,绝望后在大臣家中自杀。就在这时,诸人和莒人多次向晋人抱怨鲁国的入侵。晋国正卿韩起抓住机会,大张旗鼓地召集诸侯联盟。
盟会开始前,晋国重臣叔叔建议:“寡君有400辆甲车,虽然无道行之,但必可畏。如果他带头,他有什么敌人?牛虽然贫瘠,在海豚上辛辣,但它不会死?南快、子仲之忧,其庸可弃?若奉晋之众,用诸侯之师,因诸侯、莒、祁之怒,以讨鲁罪,间其二忧,何求而弗克?“之要如此耀武扬威,是因为晋国自二次消兵后,很少为诸侯出头,也很少举行盟会。因此,东周诸侯纷纷疏通晋国,不愿听从晋人的号令。为了威慑诸侯国,晋人这次三军毕出——虽然只是“三军”,但此时三军总兵力已达到令人惊叹的四千乘!派出4000名乘来会盟诸侯,其国内为防止军狄和强秦入侵,必须保留一定的兵力。据估计,其国内兵力约为一两千乘;也就是说,此时晋国的国力已经达到了五六千乘。与城濮之战、炎陵之战时代相比,此时晋国的硬实力已达到鼎盛时期!
[img]390079[/img]
7月29日,晋军4000人抵达诸侯国,并在诸侯国南部边境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向鲁、齐发出了强烈的威胁信号。随后,晋军返回平丘(今河南封丘东),召集诸侯联盟。
在晋人武力的威胁下,鲁、宋、卫、郑、曹、君、诸、滕、祁、倪等国不敢忽视,纷纷前来参加会议。齐景公曾想拒绝联盟,但在晋人的威胁下,他不得不同意结盟——晋军400乘的兵力远远超过齐三军2100乘。齐景公不得不向晋人低头。
虽然晋人的硬实力在平丘之会上得到了充分展示,但各方诸侯可能并没有真正向晋国屈服:会盟前,叔叔向弟弟羊舌头向卫人索贿,让卫人不满;为了诸国和君国欺压鲁国,鲁人不满;会盟分配贡献时,郑国子公开挑战晋国权威,要求减少贡献。
以上迹象表明,虽然晋国在平丘之会上的硬实力达到了顶峰,但诸侯国再也不想承认晋国将成为霸主!
平丘会盟成为晋国会盟诸侯的绝唱。此后,晋国霸权逐渐衰落,直到三家分晋。
因此,晋文公和晋悼公主宰东周时期是晋国软实力达到顶峰的时期,成为东周公认的霸主;平丘联盟时代是晋国经过多年的积累,吞并了赤狄、山戎、白狄的地方,硬实力达到顶峰的时代。然而,诸侯国开始疏远晋国,晋国也走下坡路。
晋国以软实力称霸东周,但诸侯国却开始疏远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