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纳西族的弹弦乐器苏古杜,又称色古杜,汉语称为火布思、胡拨、琥珀。
纳西语苏古都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它在云南省丽江省纳西族自治县很受欢迎。与新疆少数民族普遍流行的考布思和西藏普遍流行的扎木聂是同一家族的乐器;苏古都和扎木聂的形式更一致,只是弦轴的区别;在云南、滇中、滇南的汉洞乐队中,从旧社会到现在,汉语被称为胡说八道。
发展历史
苏古都是从北方蒙古族地区传入的古代弹弦乐器。公元13世纪中叶,丽江以北的白沙曾是纳西土司木天王阿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据说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蒙古忽必烈(后来的元世祖)率兵远征云南大理。木天王阿良到达丽江时,带领部门投诚,支持忽必烈向南进入大理,然后成为朋友。忽必烈凯旋回师时,命中乐师创作《别时谢礼》十章,并将随军乐队的乐师和全部乐器赠送给木天王阿良,包括火不思。用这套乐器演奏的音乐后来被称为“白沙细乐”,相当于民间丝竹音乐。
[img]389461[/img]
在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汇编的《丽江府志略》中,有纳西族古典音乐的记载:“夷人有各种歌曲跳舞,乐工称之为‘细乐’。郑、笛、琵琶(拟为火不思)与汉制相同。…传说是元人遗音。“火不思自南宋末年以来,历经元、明、清时期,一直在丽江流传。直到20世纪末,纳西族艺术家在表演这种乐趣时仍然穿着蒙古服装 。如今,这种由歌曲、舞蹈和器乐组成的“白沙细乐”主要由器乐组成,乐队由竖笛、横笛和波浪组成 由乐器组成,如伯、苏古认、筝和胡琴。火不思由北方蒙古族向西南纳西族传播数千英里,长期应用和持久,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故事。
苏古都一直在丽江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纳西族艺术家在表演这种音乐时也穿着蒙古服装。这种由歌曲、舞蹈和器乐组成的白沙音乐。现在主要是器乐,乐队由竖笛、横笛、芦苇管、苏古都、郑、胡琴等乐器组成。
苏古杜:纳西族弹弦乐器的发展历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