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分晋后,赵、魏、韩跻身强国之列,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记载,在战国时期,不仅有上述七个强国,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还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当然,这些诸侯国在战国时期基本都被消灭了。例如,齐国消灭宋国,韩国消灭郑国,楚国消灭鲁国、越国等。相应地,卫国在上述诸侯国,虽然实力很弱,但能够在战国时期苦苦支撑,直到秦朝才正式灭亡。为什么?
[img]387909[/img]
一
@ 在宋、鲁、郑、越、巴、蜀、中山等诸侯国被战国七雄相继消灭的背景下,弱小的卫国之所以能够苦苦支撑,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种观点是“刚极易折,强极则辱”,即太强,反而容易被折断,太强,反而容易被羞辱。战国时期,郑国实力强于卫国,但其领土却被旁边的韩国觊觎,最终被韩国吞并。至于宋国,它曾被称为战国七雄以外的另一个强国。结果,魏、楚、齐联合消灭了宋国。相应地,弱者保护了卫国,促使其在战国时期不受周边强国的重视。
二
另一方面,对于弱小的魏国来说,先后选择成为魏秦两大强国的附庸,也是其独善其身的重要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附庸是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的人,不适合天子,附于诸侯称附庸。“在战国初期和中期,卫国选择成为魏国的附庸。战国初期,魏迅速崛起,成为当时能压制秦、齐、楚等强国的中原霸主。基于此,在魏国的庇护下,虽然位于中原的卫国并没有完全远离战争,但只要魏国不被消灭,卫国就能继续苦苦挣扎。
[img]387910[/img]
三
同时,为了表明自己屈服于魏国的决心,卫成侯十六年(前356年),卫成侯看到卫国小弱,贬号为侯。在此之前,卫国君主经常称公,如卫武公、卫庄公、卫桓公等。战国后期,卫国只剩下濮阳等城市,卫侯更是贬号为君。当时,诸侯国大臣的封号,如武安君、平原君、信陵君等。对卫国君主来说,选择贬号为君,显然是为了生存,选择连诸侯国的名分都没有。根据《战国策》、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41年,秦国夺取魏国东部领土,设立东郡,废除卫元君,另立卫国公室后裔卫角为君,史称卫军角。也就是说,战国后期,卫国选择依附于强大的秦国。
四
@ 对秦国来说,没有顺手消灭卫国,不仅是卫国主动屈服的态度,也可能与卫国人才的帮助有关。卫公孙鞅(即商鞅)进秦十一年(前361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走向强大,甚至消灭了山东六国,建立了秦国。因此,商鞅的功劳对秦国来说是难以衡量的,而商鞅原名公孙鞅,是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黄县梁庄镇)人。除商鞅外,吕不韦(前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也是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尽管吕不韦和商鞅最终都没有好的结局,但这两位人才确实是秦国统一世界的英雄。综上所述,宋国、鲁国、郑国、越国、巴国、蜀国、中山国等实力强于卫国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相继倒下,而弱小的卫国则苦苦支撑着秦二世在位才彻底灭亡。
作为一个战国小国,卫国为什么能支撑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