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康熙和鳌拜是死敌。康熙年轻的时候用计划杀了鳌拜,但是为什么想到晚年给鳌拜“平反”呢?还给他一个头衔?这是康熙晚年才发现的。鳌拜其实没有篡逆之心,只是贪图小利。
除了多尔根,清朝最著名的权臣是16岁康熙皇帝手下的鳌拜。鳌拜是一位傲慢、专横、专政的老臣,但他在历史上也遭受过多次压制和迫害。他甚至在顺治时期几乎失去了生命。压制他的人是同一时期的权臣,也就是摄政王多尔根。鳌拜在这一时期受到压制,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黑历史,但也给了他未来崛起最重要的政治资本。
鳌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五大臣”第一费英东的侄子。当皇太极在位时,鳌拜开始与军队作战。在皮岛之战中,鳌拜跨马在明军阵地上驰骋砍杀,为登陆的清军开辟了一片海滩,让清军一举攻克皮岛。皇太极祭祀祖庙,晋爵鳌拜为三等男,给他“巴图鲁(勇士)”的称号。
锦州大战期间,鳌拜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合作,多次击败明军骑兵,将战线推向明军阵地,五战五胜。松锦大战期间,鳌拜跟随皇太极出征,多次在水火中救出清军。由于其突出的战功,他被提升为护军领袖。他在清军主力八旗军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和地位。
[img]387950[/img]
清军入关追回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时,鳌拜军连下四个城市,降落38个城市,从陕西南下到湖北边界,与阿济格在湖北与顺军展开海战。仅仅一年时间,河南、湖北、江西等地就被纳入了清朝的领土。
1646年,李自成的顺军被淘汰,鳌拜跟随苏亲王的豪格攻击张献忠的大西军。在西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鳌拜军打破了几十个大西军营地,砍下了数千名敌人。正面战场上的豪格也在战斗中射杀了大西政权的领导人张献忠。从那时起,大西军退出四川,在云贵徘徊。战后,虽然鳌拜的论功仅次于豪格,但它实际上是第一项工作。
鳌拜立功无数,朝中威望极高。和他一起战斗过的阿济格和豪格几乎把他当心腹,非常信任他,却引起了多尔根的嫉妒和怨恨。
皇太极去世时没有安排继承人。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兄弟多尔根竞争激烈。当双方进入白热化时,以索尼和奥拜为代表的军政高级官员站出来支持他们的英雄气概。看到双方在军队中相遇,济尔哈朗提出了两全其美的方法,即改变皇太极九子福的立场。
多尔邈不愿意失败,趁机打压豪格势力。鳌拜是首当其冲的。顺治初期,多尔邈为鳌拜安排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让人落口舌头。如果他做得不好,他会被压制。因此,鳌拜屡遭罚款和削爵。多尔邈多次以治军不严等罪打压豪格和鳌拜。豪格受不了折磨,因病去世。鳌拜被疯狂报复,甚至不得不以罪处死他。最后,鉴于他出色的战功,他只把他当成了人民。
鳌拜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顺治在多尔根突然死亡后,开始提拔曾经被多尔根压制的大臣。鳌拜逐渐得到顺治皇帝的信任和重用。顺治中期,他被委托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讨论奏章批复、祭奠公主、嫁给蒙古汉族贵族等问题,并走向权力中心。顺治皇帝弥留时,任命索尼、遏必隆、鳌拜、苏克沙哈为辅政大臣,共同协助年轻的康熙皇帝。
康熙登基后,索尼衰落在二线。苏克沙哈是多尔根的老大臣,经常被另外三个人孤立;遏制必隆懦弱,知道自己没有多少天赋,选择保护自己;只有奥拜是朝鲜唯一的辅臣。为了安抚刚刚平静的世界,奥拜集团开始整顿官治,并在一年内惩罚了三名素食者。@ 还实行了三年免除开垦荒地者等利民政策。
[img]387951[/img]
康熙在位前八年,朝廷共减税174次,均由辅政大臣提出。然而,权力最终扭曲了鳌拜的初衷。康熙亲政时,鳌拜在朝中树立了党羽,随后引发了“圈地”风暴,导致数千人成为流民。鳌拜还在朝中打压异己,处死了辅政大臣苏克沙哈,与康熙帝的矛盾日益突出。最后,在一系列的准备下,康熙智擒鳌拜,念及他过去的战功,改为终身监禁。1669年,在鳌拜病逝狱时,康熙几乎不愿提及任何关于他的事情。
康熙晚年回忆起鳌拜的功劳。纵观他的一生,他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叛逆之心。多尔根摄政时,鳌拜忠于顺治,因为皇帝太极的友谊。因此,他也遭受了残酷的打击,几乎失去了生命。他回忆起祖父皇太极给鳌拜“巴图鲁”的称号,看着鳌拜在皇太极和顺治的贡献,无论是战功还是政治意识,都真的配得上这个称号。
即使鳌拜入狱,人们也没有“篡改”他的罪行。鳌拜集团的所作所为似乎对皇权没有威胁,除了为自己赚取一些利益。
康熙晚年,当他回顾贝勒和大臣们的过去时,他叹了口气,奥拜也可以包括在他这个朝代贡献最大的大臣中。也许人们年老时会有同情心。60岁的康熙读到了奥拜的成就,或者给了他阿斯哈尼哈番(男爵)的头衔,也完全为“满洲巴图鲁”设定了性,结束了他年轻时经历的风暴。
为什么康熙晚年会想到给鳌拜[平反]?还追求他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