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协助周武王灭商后,就被分封在齐地,从而建立了齐国。从西周到春秋,齐国都是重要的诸侯国。尤其是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使齐国成为大家熟悉的诸侯国。然而,尽管齐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战国时期的齐国已经是田氏齐国,而不是姜子牙后人的齐国。
根据《战国策》、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到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命令田和为齐侯,此后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地位。公元前379年,姜姓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康公去世,这意味着田氏完全取代了齐国的姜姓吕氏,即姜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失去了齐国君主的宝座。但需要注意的是,田氏代齐后,国号没有改变。那么,问题来了,“田氏代齐”之后,为什么不改国号,继续使用“齐”国号呢?掌握齐国大权的田氏不换国号的原因是什么?
[img]387425[/img]
一
@ 田氏代齐后,田氏仍以“齐”为国号,史称“田齐”。当然,这只是后人为了区分而给出的名字,就像西汉、东汉、蜀汉都以汉为国号一样,田齐时期,齐国的国号还是齐。然而,纵观古代历史,朝代的大部分变化都意味着国家号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田氏和姜姓吕氏之间的关系不是同一个家庭和同一个家庭,这应该改变国家号码。换句话说,当刘备在公元221年成为皇帝时,他是汉族的后裔。继续使用汉族作为国家名称无疑是合乎逻辑的。但田氏来自陈国,与齐国没有血缘关系。@ 田氏沿用齐作为国号,确实是比较令人费解的情况。
例如,在三国时期,曹魏篡汉后,自然没有继续使用“汉”作为国号,而是使用“魏”作为国号。曹魏之后,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自然用“晋”取代了原来的“魏”。对曹魏和西晋来说,他们的建立者和上一任君主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需要改变国号来区分。对此,在笔者看来,田氏代齐之没有改国号,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田氏代齐时的情况与后来封建王朝的更替有明显的不同。
二
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以周王室为天子,即齐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都是周王朝下辖的诸侯国。在此基础上,田篡夺齐国后,首先要得到周王室的认可,也就是说,他希望周王室能把自己封为诸侯。因此,在我看来,周天子的实力虽然在春秋战国之间明显下降。然而,周王室当时仍有一定的号召力,@ 对田氏而言,不敢擅自改变齐国的国号。如果没有周王室的存在,田氏在改变国号方面自然没有那么多顾忌。
此外,对于田来说,除非周王室同意他改变齐国的国号,否则没有权利改变齐国的国号。因此,为了获得周王室的认可和密封,也就是说,担心周王室呼吁世界各地的诸侯讨伐自己,篡夺齐国君主的位置,田继续使用“齐”作为他的国家名称。虽然齐国是一个大国,但齐国显然没有能力与许多诸侯国竞争来讨伐自己。
三
另一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齐”不仅是一个国家名称,也是一个地理名词。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周武王姬发就建立了西周,在此基础上,周武王姬发封姜子牙姜太公,在齐地建立诸侯国,得名齐国。齐和鲁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成为山东省的地理名词,即齐鲁大地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如今河北省,常被称为燕赵之地,这是历史上的燕国和赵国。再比如山西省,常被称为三晋之地,这与晋国有关,尤其是魏、赵、韩三国。
[img]387426[/img]
@ 对田氏来说,如果改变齐国的国号,很可能会引起齐国人民的抵制。毕竟齐作为国号已经用了几百年了,大家都习惯了。@ 从田氏的角度来看,不改变国号有助于安抚齐国的人民、士兵和大臣。毕竟,更换齐国君主是一件大事。在如此大的变化下,齐国需要适应上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改变国号,齐国上下适应的难度会显著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田氏代齐的风险。
四
@ 此外,在田代齐的过程中,田主要依靠对人民的恩惠,争取齐国的支持,取代了原来的齐国君主。对田来说,他说,他取代齐国是为了齐国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相应地,姜姓齐国的后几位君主过于重视个人利益,从而离心离德。
然而,如果田把齐国的国名改为“田”或“陈”,就会戳破这个谎言,表明田为了个人利益篡夺了齐国的君主宝座。这必然会使田失去齐国人民的支持。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在田代齐的过程中,田不仅需要防范周天子、秦、魏、韩、赵、楚、燕等部队来攻击自己,还需要确保齐国内部的平稳过渡。
一旦齐国爆发内乱,周边诸侯国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不改国号是一个务实的选择,即可以避免秦、魏、韩、赵、楚、燕等诸侯国攻击自己的结果。从最后的情况来看,田氏代齐确实达到了没有诸侯国攻击的结果,这无疑与没有改变国号有关。
田氏代齐历史上为什么连国号都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