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唐朝从繁荣到衰落的关键是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给了藩镇太多的权力,使安禄山等人“手握利器,杀心自起”。后来,虽然“安史之乱”得到平定,但唐代藩镇分离的局面再也无法结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所以问题来了,唐玄宗为什么要把大权交给藩镇节度使?
[img]386835[/img]
有人认为,唐玄宗晚年对奸臣的宠爱和沉迷,导致了藩镇的秘密发展壮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但事实上,唐玄宗在执政初期设立藩镇节度使,即“开元盛世”阶段,是一项重大举措。其初衷是解决长期困扰唐帝国的两大问题:边患和金融危机。
唐朝前几位皇帝不断开拓疆域,到唐玄宗即位时期,唐朝的疆域已经非常辽阔。然而,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守卫边疆需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例如,8世纪初驻扎在西部的唐朝守军约为5万人,但这5万人的军费比京畿道地区10多万人的军费更大。到722年,整个帝国的总兵力约为60万,其中大部分是边防。
虽然唐代边防军人数众多,但保卫国境的努力却非常有限。唐朝周边部队都是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他们的军队机动性很高,目标不是占领土地,而是以突袭的方式掠夺粮食和人口。大多数边镇只有数百人驻扎。如果游牧骑兵大规模入侵,这种力量显然无法应对。此时,唐朝中央必须派出大规模军队,临时任命有经验的军事指挥官进行讨伐。然而,这个过程非常繁琐和低效。通常,当军队到达边境时,敌人已经撤退并消失在广阔的草原和戈壁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瑞宗(唐玄宗之父)从执政后期开始任命长期节度指挥各防区。如果一个防区受到攻击,边境的节度可以在不等待朝廷任命战场指挥官和动员军队的情况下,快速进行军事部署。
[img]386836[/img]
权力下放的效果立竿见影,唐朝边防军在节度的指挥下大大提高了战斗效率。因此,唐玄宗即位后,边疆先后设立了九节度使,一经略使,共十大藩镇。每个藩镇都有大量直属军队(通常称为“经略军”),其中范阳节度最强,拥有9万多名士兵。@ 为提高效率,藩镇节度使也被授予行政权力,可以在自己管辖的藩镇任免官员。
然而,虽然节制的设立解决了军事效率问题,但另一个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即长期的财政困难。唐朝自成立以来,一直实施广泛的财政政策,坚持不与人民争利。因此,唐朝的人民相对富有,但中央政府却非常紧张。
唐朝幅员辽阔,兵员众多,后勤支援成为大问题。将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集中到北京师范大学,然后从北京师范大学统一运输到边境地区是传统的做法。然而,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种来回运输和沿途的损失必然会造成惊人的浪费。《孙子兵法》中提到“吃敌一钟,当我二十钟”,这意味着军队只需要吃“一钟”的食物,但如果中央政府从地方政府收取,然后运输到前线,就需要支付“二十钟”的费用。
虽然唐朝各地的边防军都有军屯,可以部分实现自给自足,但军费的“大头”还是要靠朝廷拨款。然而,唐代国库并不富裕,很难承受如此巨大的支出。为实现高效管理和运营,唐玄宗决定进一步下放权力,将藩镇所辖区域的财政权力交给节度使,使其实现自负盈亏。因此,节度使在掌握了军权、行政权后,又进一步掌握了财权,藩镇似乎成了节度使的独立王国。
唐玄宗设立了节度使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但令他惊讶的是,几十年后,节度使成为所有唐朝皇帝自他以来最大的问题。可以看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每个面临困难的人都应该真正考虑的问题。
唐玄宗为什么要把权力交给藩镇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