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赵匡胤和37岁的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后突然死亡。他有两个儿子,一个25岁,另一个17岁,但24岁的女王突然跑去对赵光义说:“我母子的生命取决于官员。”就这样,赵光义成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在宋代,官家是皇帝的称号。
宋皇后这样叫,相当于承认了赵光义的身份。
历代王位相传,都是先父子,没有父子可以轮到兄弟和子侄。
虽然赵匡胤突然去世,没有留下诏书,但他有两个儿子,二子赵德昭25岁,四王子赵德芳17岁,都是成年人。
虽然年轻的宋皇后不是他们的生母,但她没有儿子,一直把赵德芳当作自己的孩子。
可以合理地说,无论赵匡胤的哪个儿子是皇帝,宋皇后都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皇太后。作为皇帝,赵光义只是一个嫂子,但她支持赵光义成为皇帝。
这又是为什么呢?
宋皇后也不得不这样做。
[img]383599[/img]
宋皇后在17岁时嫁给了赵匡胤。虽然两人年龄差距很大,但也是政治婚姻,但婚后夫妻关系很好。
赵匡胤死后,宋皇后让王继恩去赵德芳入宫。她本来想主持大局,支持赵德芳继位,但从来没有想过王继恩会转身通知赵光义。
《苏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所有内侍都知道王继隆(王继恩的错误)召唤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的志向,不召唤德芳,走向开封府召唤晋王。
晋王是赵光义的头衔。上面提到的太祖传位晋王,其实是指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更喜欢赵光义,多次找赵匡胤哭,让他把王位传给弟弟,赵匡胤不得不这样做。
有一次,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去看杜太后,太后问太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赢得这个世界吗?”
太祖说“:祖先保佑我!"
杜太后摇摇头说:“那是后周的小皇帝。只有当主少国怀疑的时候,你才能成为黄袍的皇帝。将来,你应该先把它传给你哥哥,然后把它传给光美,然后把它传给德昭,这样我的大宋江山才能永存。”
于是太祖太宗磕头说:“一定要按照母亲说的去做。”于是,杜太后命令赵普起草盟约,藏在金匮之中。
这就是金匮的说法。
[img]383600[/img]
我认为赵匡胤也可能在母亲的压力下妥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儿子已经长大了,所以他有了传给儿子的想法。
而赵光义,对哥哥这点小心思,有所察觉,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赵匡胤的死一直存在争议。一个是突然突然死亡,与赵光义无关。一个是烛影斧声,说赵匡胤病重,本来打电话给赵德芳安排后事。但赵光义阻止他进宫,自己进宫,做了一些杀兄弟的事。
但无论如何,赵光义对皇位势在必得,他听说宋皇后要立赵德芳为皇帝,直接带兵进宫。
面对手中有兵的姐夫,宋皇后一个女流能做的真的很有限。她知道大势已去,只能马上做出决定,向赵光义示好,把个人感情卖给他,以换取自己和两个王子的安全。
@ 直到那时,她才疾步向前,俯首称臣,对赵光义说,我母子之命,都是靠官家的。
看到宋皇后这样,赵光义也哭着说“共富贵”。
但事实上,宋皇后的退让并没有换来赵光义的感恩图报。
相反,赵光义担心侄子将来会抢王位,侄子活着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公元979年,赵光义不给功臣封赏,赵德昭劝说,被赵光义斥责:“等你自己当皇帝,再奖励也不晚。”
28岁的赵德昭不忍受羞辱,回家自杀。
而四王子赵德芳,也只活到23岁,在睡梦中突然去世,死因也是个谜。
[img]383601[/img]
侄子们死了,总要善待寡嫂,毕竟她是个女人,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但宋皇后的生活也不好过,43岁就含恨而终,死后连赵光义对皇后的待遇都很吝啬。
皇帝赵光义在历史上的名声真的不是很好。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暴力的人。幸运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妻子小周后多次被他欺负和羞辱,华瑞夫人也被他一箭射死。
赵光义的薄情寡义,用光了后代的福利。
后来靖康的耻辱,金人羞辱了他的子孙,不知道是不是轮回报应。
事事轮回啊,后来皇位居然又回到了赵匡胤的子孙手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向宋皇后学习,做一个能屈能伸的人,先活下去。
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学赵光义的寡情,要知恩图报,多做好事就是为子孙积福。
为什么赵匡胤死后宋皇后支持赵光义继位? 她不应该支持儿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