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势力分割,七国平分天下。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实力雄厚。随着垂沙之战和华阳之战的胜利,秦国已经占领了魏楚之间的大量领土。随着秦国东征之旅,公元前261年,秦国率兵大规模进攻赵国长平地区。经过两个月的斗争,赵军终于战败了。秦国占领长平,杀死了约40万赵军。这场战斗被称为长平之战。
赵国从长平战争开始就不再是过去,加快了秦朝的统一进程。这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大、最早的歼灭战。在长平战争中,廉颇被称为战国四大将军之一。赵括输得更惨了。谁最适合领导军队?
后人评论说,长平之战不是白起胜廉颇,而是秦国胜赵国。长平之战实际上是秦赵之间的战略斗争。经过商鞅变法的一系列改革,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在长平之战中,秦国著名武将白起带领秦国60万军队,而赵国只有45万军队。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廉颇被迫保卫自己的势头。这种战术实际上是两国的国力、兵力和粮食。然而,秦国士兵的战斗水平和国民经济实力远远超过赵国。
[img]383427[/img]
后人曾评价赵括补位不如廉颇,急于在长平之战中取胜,但都被对方歼灭了。虽然这场战争在赵括的带领下惨重受伤,比廉颇领导时输得更惨,但很难为赵国扳回这场战争。在古代的大规模军事战争中,很难立即传达指令。通常,将军的指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传递给士兵。然而,这段时间可能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在赵括带领军队赢得秦军营地之前,驻扎在营地后面的所有主力士兵都已经前去迎战了。这时,白起带领军队将赵军的主力分成两部分,拉开了距离。这时,赵括四面楚歌,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扎在营地里,把防守作为第一战略,保存剩下的军事力量。在这场战争中,白起可以说是一位大胆的艺术家。他利用反间计攻击赵兵。事实上,在重要时刻,赵括转攻为守的战略将军事伤害降到了最低。可见,赵括仍有一定的才能和能力。然而,令赵括惊讶的是,秦赵襄王后来居上,拦截了赵军的粮草,堵塞了粮草道路。被切断粮草的军队情绪低落。赵括不得不带领军队向前冲锋,试图战斗,但最终被秦军射杀。数十万赵军投靠秦军,被白起杀害。
[img]383428[/img]
战争胜利的关键不仅在于指挥官的领导,还在于君主的选择。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君赵孝成王昏庸无能,不顾防守之道,在原来的20万军队下,赵国剩下的25万士兵给了赵括。赵国诺大国只剩下几名士兵。在后来的战争中,赵括和他的军队被秦军封锁,没有抵抗力。秦昭王果断出兵帮助白起,切断赵国粮路。双方形成鲜明对比,赵国不顾战场,将45万军队放在战场上。在这样一位君主的领导下,谁将在这场战争中成为这位指挥官将失败。
秦国无论是国家实力、战略战略、君主能力,都远远优于赵国,无论谁来打这场战争,结果都是可以想象的。
廉颇被抛弃后,谁最适合带领赵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