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大凌河之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大凌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战争之一,是明后金之间的战争。 整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来看看吧。

四年八月,明崇祯在关外辽东、明后金之间展开了一场战争,历史上被称为“大凌河之战”。

这场战争的原因是明朝要重建大凌河城,以屏蔽锦州,后金当然不干,大汗皇太极亲率军拆迁。

袁崇焕曾两次试图重建大凌河城,但都被后金军摧毁,这次也不例外。

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的最终结果是明军惨败。战败的原因之一是采用了不当的战术。本文将讨论这一点。

明军负责修建大凌河城的将军是祖大寿和巡抚丘和嘉(与祖大寿不和,孙承宗建议把他调走,圣旨已下,但接替他的人暂时没到)。

据《明史·丘禾嘉传》记载,本来城里有近3万名士兵,其中包括祖大寿直属的4000名精兵,1400名班兵负责修建城市,1000名当地士兵负责保护城市的顺利进行。

但在后金军袭来之前,明朝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导致近3万士兵离开了一半。

当时,丘禾嘉在朝中的后台梁廷栋(曾在袁崇焕被捕后担任蓟辽督师,随后进入朝中任兵部尚书,主张修建大凌河城)被罢免。明朝说不应该修建大凌河城,应该追究责任。

丘禾嘉吓得赶紧撤退,还带走了一万石头土兵,以及四千名班兵,《明史·丘禾嘉传》记载:

[img]382287[/img]

工垂成,廷东罢了。廷议大凌荒远不当城,撤班军赴蓟,责抚镇矫举,令回奏。和嘉害怕,尽撤防兵,留班军万人,输粮万石济之。

因此,当金军袭来时,大凌河城只有1400名士兵(商人、家人等10000多人,共有3000多人),其中1000多名士兵战斗力不高。

然后,金军的数量,各种史书中的记载有很多差异,满蒙联军总共约3万人。

显然,即使不在乎明军和后金军单兵战斗力的巨大差异,也是敌我力量的悬殊。

祖大寿当然知道打不赢,在后金军用壕沟合围大凌河城之前,他率部突围四次,均告失败,@ 只能在后金军的壕沟围城闭门待援。

大凌河市粮食不多,随时都会被后金打破。能否得救,取决于当时已经赶到锦州的辽东明军统帅孙承宗的能力。

然后在皇太极的指挥下,金军用壕沟包围了大凌河城,开始围而不打。他们坐下来想围城打援。

大凌河城被围困十天后,明军开始动了。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明军从锦州出兵四次救援大凌河城。

其中,第一次出兵2000,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兵600,最后一次出兵4万(前三次救援时,这4万人还没到锦州)。

结果,明军的四次救援行动都失败了,每次都输得很惨。最后一次,4万军队被摧毁。除了吴翔等两三人外,将军“(教练)张春、张洪谟、杨华正、薛大湖等33人都被执政”。

后来不久,祖大寿看到被救无望,粮草断绝,杀了拒绝投降的副手何可纲,开城向皇太极投降,“大凌河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看,明军在救援大凌河城时,显然犯了兵家大忌。

明军的战斗力不如后金军,但也采用了加油战术,逐步增援,没有集中力量和强大的后金军决战,以获得更有可能的胜利机会。

虽然集中兵力可能不会赢,但这种加油战术也让孙承宗教练备受指责,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污点。

当后人回顾“大凌河之战”时,他们也会感到困惑。孙承宗也是老谋深算,不是不知兵。他一定也知道后金围城的打算,明军的战斗力和后金军的区别,但他为什么要分批出兵救援呢?

根据我个人的分析,孙承宗很清楚明军战斗力的缺点和分批救援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他别无选择,只能计算政治账户。

@ 大凌河城危在旦夕,没有人知道后金什么时候会赢得城市。

当时,与城市的通信已经被切断,锦州的明军也不知道城市能坚持多久,五天十天一个月完全不清楚。

[img]382288[/img]

外围的明军只能不断派兵。即使打不过去,也要让大凌河的守军看到希望,坚定守城的决心,等待明军主力(张春带来的4万军)到来。

此外,在这场战争中,无论战争过程如何,只要失败,孙承宗作为教练将承担责任,他必须采取积极行动,否则,朝鲜的政敌不会让他更好。

在军事上,加油战术是不可取的,但在政治上,我们必须采取不断救援的态度。

@ 锦州城、松山城的关宁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会强迫孙承宗不断派兵救援。

为什么?祖大寿被大凌河城包围。大凌河城对关宁军来说并不重要,但祖大寿对整个关宁军系统来说太重要了。

当时,辽东将军和关宁军的头号领导人是以祖先大寿为首的祖先。如果他结束了,无论是死亡还是投降后的黄金,都将对关宁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自孙承宗、袁崇焕创造“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来,辽东将门和关宁军迅速壮大,祖大寿将辽东将门串联在一起。

连朝廷都知道祖大寿的重要性。袁崇焕被捕时,祖大寿立即带兵擅自离开。崇祯皇帝只能捏着鼻子认出来,不敢治他的罪。

有祖大寿,辽东将门和关宁军是一个整体,可以团结起来与朝廷讨价还价,独占辽东,独占辽薪。

如果祖大寿不在,这个利益集团不能在短时间内推出令人信服的首脑,很可能会分崩离析。

到那时,朝廷的分化、混合沙子等行动将随之而来,辽东门内的斗争也将发生,没有人能判断辽东门组成的利益集团的结果是好是坏?

历史上,一个利益集团,或者一个王朝,能够团结自己力量的强大领导人,突然死亡,分崩离析的例子太多了。

@ 以吴襄为首的关宁军,永远不会坐视祖大寿的结束,即使知道添油战术不对,他们仍然会强迫孙承宗出兵。

正如我前面所说,如果通信被切断,没有人能预测祖大寿在大凌河城能坚持多久,关宁军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赌博。

在两军最后的决战中,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吴襄部的防线被后金军打破。他率先逃跑,导致明军失败。然而,在整个“大凌河之战”的四次救援行动中,他是最积极的。

吴襄参加了四次救援,输了一次。

[img]382289[/img]

吴襄是祖大寿的姐夫,是辽东将门利益集团的重要人物,他知道祖大寿的重要性。

孙承宗可能会去赌大凌河城能坚持到明军所有援军到来之前,吴襄绝对不敢赌,站在他身后的辽东将军和关宁军也不敢赌。

他们必须出兵,孙承宗不出兵,即使违反军令,他们也会出兵。

孙承宗在辽东战场多年,他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因此,孙承宗也知道辽东将军的想法,不能拒绝他们的要求。

无论是朝廷计算的政治账户,还是辽东利益集团自己创造的需求,孙承宗只能被迫采取加油战术,不能拒绝的结果是明军惨败。

战后,孙承宗黯然下野,这场战争成为他政治生涯的终结。崇祯十一年,清军入关,打到家乡高阳。孙承宗率全族与城中军民抗争,孙氏死亡。

祖大寿在大凌河城向清军投降后,又哄骗皇太极说要招降锦州,借机逃回。

他继续控制辽东将军利益集团和关宁军,赚了十多年的辽薪,直到崇祯十五年再次向清军投降,关宁军属于吴三桂。


大凌河之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大凌河之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 从叛军到明朝最后的忠臣:可歌可泣的一生
  • 崇祯皇帝的自杀标志着以崇祯为首的明朝统治的结束,但大明还没有完全死亡。当时,江南地区仍在朝廷委派的官员手中。他们仍...

  • 从暴发户到阶下囚的明朝将军石亨:石亨是怎么死的?
  • 渭南人石亨(-1460年)。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 早年抗击瓦拉,颇有战功。后来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

  •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登基称帝的?朱高炽简介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

  • 李康妃殴打妃子,虐待王子做坏事,但她活了80多岁
  • 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康妃,明溪宗朱由校养母。她生了很多次孩子,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乐安公主)活了下来,其他孩子都死了。 李从...

  • 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婆为何瞎了眼睛废了一双腿?
  • 如果说明英宗在政治上面是个无能的昏君的话,那么在生活中的话,明英宗一定是个好男人的典范。钱皇后算起来也是明英宗的原配...

  • 什么是春凳?主要做什么?
  •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读《红楼梦》,你就不会了解封建社会。《红楼梦》不仅应该被视为小说,也应该被视为历史。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