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战争之一,是明后金之间的战争。 整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来看看吧。
四年八月,明崇祯在关外辽东、明后金之间展开了一场战争,历史上被称为“大凌河之战”。
这场战争的原因是明朝要重建大凌河城,以屏蔽锦州,后金当然不干,大汗皇太极亲率军拆迁。
袁崇焕曾两次试图重建大凌河城,但都被后金军摧毁,这次也不例外。
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的最终结果是明军惨败。战败的原因之一是采用了不当的战术。本文将讨论这一点。
明军负责修建大凌河城的将军是祖大寿和巡抚丘和嘉(与祖大寿不和,孙承宗建议把他调走,圣旨已下,但接替他的人暂时没到)。
据《明史·丘禾嘉传》记载,本来城里有近3万名士兵,其中包括祖大寿直属的4000名精兵,1400名班兵负责修建城市,1000名当地士兵负责保护城市的顺利进行。
但在后金军袭来之前,明朝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导致近3万士兵离开了一半。
当时,丘禾嘉在朝中的后台梁廷栋(曾在袁崇焕被捕后担任蓟辽督师,随后进入朝中任兵部尚书,主张修建大凌河城)被罢免。明朝说不应该修建大凌河城,应该追究责任。
丘禾嘉吓得赶紧撤退,还带走了一万石头土兵,以及四千名班兵,《明史·丘禾嘉传》记载:
[img]382287[/img]
工垂成,廷东罢了。廷议大凌荒远不当城,撤班军赴蓟,责抚镇矫举,令回奏。和嘉害怕,尽撤防兵,留班军万人,输粮万石济之。
因此,当金军袭来时,大凌河城只有1400名士兵(商人、家人等10000多人,共有3000多人),其中1000多名士兵战斗力不高。
然后,金军的数量,各种史书中的记载有很多差异,满蒙联军总共约3万人。
显然,即使不在乎明军和后金军单兵战斗力的巨大差异,也是敌我力量的悬殊。
祖大寿当然知道打不赢,在后金军用壕沟合围大凌河城之前,他率部突围四次,均告失败,@ 只能在后金军的壕沟围城闭门待援。
大凌河市粮食不多,随时都会被后金打破。能否得救,取决于当时已经赶到锦州的辽东明军统帅孙承宗的能力。
然后在皇太极的指挥下,金军用壕沟包围了大凌河城,开始围而不打。他们坐下来想围城打援。
大凌河城被围困十天后,明军开始动了。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明军从锦州出兵四次救援大凌河城。
其中,第一次出兵2000,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兵600,最后一次出兵4万(前三次救援时,这4万人还没到锦州)。
结果,明军的四次救援行动都失败了,每次都输得很惨。最后一次,4万军队被摧毁。除了吴翔等两三人外,将军“(教练)张春、张洪谟、杨华正、薛大湖等33人都被执政”。
后来不久,祖大寿看到被救无望,粮草断绝,杀了拒绝投降的副手何可纲,开城向皇太极投降,“大凌河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看,明军在救援大凌河城时,显然犯了兵家大忌。
明军的战斗力不如后金军,但也采用了加油战术,逐步增援,没有集中力量和强大的后金军决战,以获得更有可能的胜利机会。
虽然集中兵力可能不会赢,但这种加油战术也让孙承宗教练备受指责,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污点。
当后人回顾“大凌河之战”时,他们也会感到困惑。孙承宗也是老谋深算,不是不知兵。他一定也知道后金围城的打算,明军的战斗力和后金军的区别,但他为什么要分批出兵救援呢?
根据我个人的分析,孙承宗很清楚明军战斗力的缺点和分批救援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他别无选择,只能计算政治账户。
@ 大凌河城危在旦夕,没有人知道后金什么时候会赢得城市。
当时,与城市的通信已经被切断,锦州的明军也不知道城市能坚持多久,五天十天一个月完全不清楚。
[img]382288[/img]
外围的明军只能不断派兵。即使打不过去,也要让大凌河的守军看到希望,坚定守城的决心,等待明军主力(张春带来的4万军)到来。
此外,在这场战争中,无论战争过程如何,只要失败,孙承宗作为教练将承担责任,他必须采取积极行动,否则,朝鲜的政敌不会让他更好。
在军事上,加油战术是不可取的,但在政治上,我们必须采取不断救援的态度。
@ 锦州城、松山城的关宁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会强迫孙承宗不断派兵救援。
为什么?祖大寿被大凌河城包围。大凌河城对关宁军来说并不重要,但祖大寿对整个关宁军系统来说太重要了。
当时,辽东将军和关宁军的头号领导人是以祖先大寿为首的祖先。如果他结束了,无论是死亡还是投降后的黄金,都将对关宁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自孙承宗、袁崇焕创造“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来,辽东将门和关宁军迅速壮大,祖大寿将辽东将门串联在一起。
连朝廷都知道祖大寿的重要性。袁崇焕被捕时,祖大寿立即带兵擅自离开。崇祯皇帝只能捏着鼻子认出来,不敢治他的罪。
有祖大寿,辽东将门和关宁军是一个整体,可以团结起来与朝廷讨价还价,独占辽东,独占辽薪。
如果祖大寿不在,这个利益集团不能在短时间内推出令人信服的首脑,很可能会分崩离析。
到那时,朝廷的分化、混合沙子等行动将随之而来,辽东门内的斗争也将发生,没有人能判断辽东门组成的利益集团的结果是好是坏?
历史上,一个利益集团,或者一个王朝,能够团结自己力量的强大领导人,突然死亡,分崩离析的例子太多了。
@ 以吴襄为首的关宁军,永远不会坐视祖大寿的结束,即使知道添油战术不对,他们仍然会强迫孙承宗出兵。
正如我前面所说,如果通信被切断,没有人能预测祖大寿在大凌河城能坚持多久,关宁军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赌博。
在两军最后的决战中,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吴襄部的防线被后金军打破。他率先逃跑,导致明军失败。然而,在整个“大凌河之战”的四次救援行动中,他是最积极的。
吴襄参加了四次救援,输了一次。
[img]382289[/img]
吴襄是祖大寿的姐夫,是辽东将门利益集团的重要人物,他知道祖大寿的重要性。
孙承宗可能会去赌大凌河城能坚持到明军所有援军到来之前,吴襄绝对不敢赌,站在他身后的辽东将军和关宁军也不敢赌。
他们必须出兵,孙承宗不出兵,即使违反军令,他们也会出兵。
孙承宗在辽东战场多年,他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因此,孙承宗也知道辽东将军的想法,不能拒绝他们的要求。
无论是朝廷计算的政治账户,还是辽东利益集团自己创造的需求,孙承宗只能被迫采取加油战术,不能拒绝的结果是明军惨败。
战后,孙承宗黯然下野,这场战争成为他政治生涯的终结。崇祯十一年,清军入关,打到家乡高阳。孙承宗率全族与城中军民抗争,孙氏死亡。
祖大寿在大凌河城向清军投降后,又哄骗皇太极说要招降锦州,借机逃回。
他继续控制辽东将军利益集团和关宁军,赚了十多年的辽薪,直到崇祯十五年再次向清军投降,关宁军属于吴三桂。
大凌河之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