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毛遂的最终结局。毛遂成名后,过了几年好日子,但最终死在荒野中。
秦军撤退后,赵国的世仇燕国看到赵国国力大损,于是开始攻打赵国。这时,赵国的一些名将要么领兵,要么难以调动,要么生病,不能出征。有一段时间,赵孝成王没人能派。
[img]381271[/img]
此时,有人建议,秦军包围邯郸时,平原君门下有一位名叫毛遂的门客。一张利利的嘴比一百万只狮子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燕国来了,如果让毛遂带头,他一定会成功的。赵王一听,就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叫人叫毛遂。
这时,毛遂被赵王封为医生。当他听说赵王要崇拜自己为将军,带领他出去时,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我在哪里带兵!于是,他赶紧进宫,向赵王请辞。
然而,无论毛遂如何要求,赵王都不同意。因此,毛遂只能带领军队出去。这个毛遂真的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但他毕竟是一个文人。不管他怎么领先,怎么努力,赵军最终还是被燕军打败了。
战败后,毛遂自觉无耻地回到邯郸,于是避开人群,在山林中拔剑自杀。
[img]381272[/img]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到底是谁的责任?总有两种说法。
一句话,也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责任在赵王。赵王是个糊涂虫,不知人善任。当初改廉颇,起用赵括,导致赵军在长平大败,40万精锐之师,全部被秦将白起坑。之后,依靠平原君才侥幸逃脱一劫。现在燕国军队来犯,又犯了糊涂,竟然让一个文人领军出战,怎么能不败呢?其实当时赵国还是有名将的,比如被贬的廉颇,守边的李牧等人。但是赵王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从来没有想过要他们来指挥。至于毛遂,你让他和楚王辩论,他可以慷慨激昂,动人心魄。他可以是一个好的演说家和外交官,但他绝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而且毛遂本人也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赵王就是听不进去啊。然而,也有一种说法是,毛遂本身也是错的。
当赵王问毛遂时,他列出的理由,为什么不能说服赵王呢?你的毛遂不是口才吗?那你怎么能说服赵王呢?而且,毛遂在拒绝的时候,并没有突出自己的军事能力如何不足,只是说自己不擅长舞刀弄剑。但在赵王看来,这完全可以理解为他谦虚,说自己是文人,武功不好。但是,一个统帅,一个优秀的将军,不需要亲自上阵杀敌,只需要排兵布阵,安排好将军。比如汉初的名将韩信,也是一个武艺平平的人,但并不妨碍他统帅百万大军,横扫世界。
此外,原来的“锥子”理论也伤害了毛遂。毛遂说为什么他没有被注意到?不是他没有天赋,而是他没有被放在口袋里。然后,赵王也可以理解,毛遂不是没有当将军的天赋,而是没有当将军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毛遂拒绝得这么不清楚呢?或者他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回顾楚国签订盟约后,他是多么的骄傲和讽刺其他19人,但那些因人而成的人根本不知道谦虚和低调。因此,正是赵王的偏执和自豪共同造成了这个巨大的错误。
自荐成功后,为什么最后的结局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