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吕端的成就是什么?与他有关的轶事典故是什么?

吕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学上进。后晋时期,凭父阴,候补千牛备身。后周,他担任佐郎和直史馆。北宋成立后,历任浚仪知县、定州通判, 太常少卿,成都知府。廉洁节俭,人民安宁。宋太宗即位,担任开封府判官,因事贬为商汝司户参军,迁太常丞,担任蔡州知州,政绩良好,历任开封知县,考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及礼院,大理少卿,拜右劝医生,开封府判官,魏尉少卿,枢密直学士,参与政事。到道元年(995年),正式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任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治认识大致,清简做事,“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太宗死后,力挫阴谋,扶立宋真宗即位,担任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保致仕。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时年六十六,获赠司空,死后“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img]380894[/img]

主要影响

吕端在宋太宗传位真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宗即位之初的稳定政局也离不开吕端,他在对待拥有赵元佐集团的人时,非常稳健老练。他首先让李皇后的弟弟李继隆为使相,表示尊敬,离开陈州。随后,吕端以王继恩、李昌龄交接请求“泄露宫禁语言”的罪名,严厉处罚王继恩(安置均州),只对李昌龄大幅贬官(贬为忠武军司马)。处理秘书监胡旦,只说他起草诏书“相当肆意”,有诽谤言辞,除了名流放浔州,处理也很重要。但在处理过程中,吕端并没有指出他们是因为支持赵元佐而得罪的,除了王继恩之外,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从宽处理。

轶事典故

镇定自若

吕端渡海出使高丽时,风暴折断了船的桅杆,船上的人都很害怕,只有吕端还在读书,就像斋阁一样。

大事不糊涂

《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者说:‘端为人迷茫。’太宗说:‘端小事迷茫,大事不迷茫。’决定相反。”

这句话原本是北宋太宗多年来对吕端行为的无可辩驳的评价,确实反映了吕端人品和才华的真实情况。从历史书中可以找到的,可以说明吕端有两个“小事迷茫,大事不迷茫”的例子:

首先,太宗曾经问过吕端一些建议,说自汉唐以来,有一些关于封奶母亲为妻子的事情。吕端想知道现在该怎么办?吕端回答说:“过去,汉唐朝与现在不同。当时,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要么是因为国家规模大,要么是因为名声好。可以说,法律没有定制,礼貌也没有定制。”吕端的话让太宗非常高兴。

其次,吕端在相位也就是几年的时间里,主动请圣上将把相位交给寇准,寇准接任宰相。吕端本人担任了有相位无权参与政治事务的官职。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他的排名没有争议。但吕端偏偏在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恩准。吕端不顾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以廉洁简洁为原则,在当时成了一个故事。

[img]380895[/img]

有些人误以为吕端是个糊涂的人。然而,宋太宗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吕端只是“小事糊涂”,遇到“大事不糊涂”。

太宗的话是有根据的。宋代,天下战事此伏彼起,内部不够统一。西夏李继迁造反,搅动西部边境不安,宋出兵攻夏。保安军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想杀了她。为此,宋太宗单独召见寇准,询问他有什么意见。当时寇准没有不同意见。吕端看到寇准退朝时。吕端猜测朝中一定有重大事件在规划中。让寇准留步问一下。吕端问寇准:“陛下是不是提到要找我吕端商量事情?寇准说:“没有!”

吕端想说:“不用让我知道边境上常见的事情。如果有军国大事,商量大计策,吕端作为当代宰相,不得不知道。寇准听了吕端的话,觉得这件事真的很重要,就把方才太宗召见他处理李继迁之母的事情如实告诉了吕端。吕端问寇准:“圣上打算怎样处理?寇准回答说:“圣上的意思是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示众,打算用这种方法来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吕端听到这个地方忙着说:“要是这样处理,可不是什么好办法。于是吕端亲自上朝奏本,提出不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为了说服太宗,他还用秦汉项羽杀害国父的故事说服了他。他说:“李继迁是个叛徒。他今天杀了他的母亲。他明天能抓住李继迁本人吗?如果没有,不就会结下更大的冤仇,不就会增强他的反抗之心吗?太宗听了吕端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问:“按照你的说法,李继迁的母亲该怎么办?”

吕端看到太宗有活话,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以我想的不聪明的方式,请想想圣上是否把她放在延州,派人好好照顾她,以此来吸引李继迁改变主意,不再造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李继迁不能马上降宋,但我们终究可以用他妈妈在宋来绑住他的心。至于他母亲的生死权,还没有掌握在我们手中。”

太宗听了吕端深谋远虑的想法,以为吕端真的很聪明。我以为我朝代有这么多大臣,没有人提出过吕端的聪明意见,差点误了我的大事。于是,他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服务,直到他死在延州。后来,李继迁也去世了。他的儿子李德明为了宋朝对祖母的爱,暂时回到了宋朝。

[img]380896[/img]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件,那就是支持和反对王子真宗继位的问题。当宋太宗还活着的时候,太宗生病了,所以他安排了未来,把真宗当作王子,让他继承王位,掌管宋朝的世界,让吕端负责王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当太宗病情严重时,朝廷中的一些内侍和大臣对太宗死后谁来继位发生了分歧,甚至演变成了一场宫廷斗争。

朝代有一个叫王继恩的内侍。他嫉妒王子,担心王子继位后会对他不利。他邪恶地联系了知识政治家李昌龄。殿前,他指挥李继勋、知识制度专家胡丹等人寻求另一位王子,以便让他们认为合适的人继承王位。

太宗的病不治而终。太宗崩溃了,但朝中不可能一天无主。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于是叫下属把王继恩锁在自己的家里,派人看管,不允许他进出。然后我急奔朝廷。吕端被召到朝廷后,皇后对他说:“皇帝不在世。据说立王子是为了让他继承王位。这也是合理和合乎逻辑的。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听了皇后的话,吕端毫不犹豫地说:“先帝建王子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抛弃了世界,离开了。我们如何违背先帝的命运?我们不能对这样一件关系到国家未来和命运的重大事件有任何异议。皇后听了吕端的话,让王子坐在福宁庭上。

王子真宗继位后,第一次登殿时,垂幕接见朝群臣。吕端率众臣到殿中晋见时,一看就是这样,宁愿站在殿下不拜。当时皇后问吕端为什么不拜?吕端想了想,说:“请卷起窗帘,让王子坐在正位,让我们看清楚再拜。这时,皇后让真宗照吕端所说的卷帘坐在正位。吕端看清楚皇位坐的确是太子无误后,才带领群臣跪拜,三呼万岁。

然后,真宗对阴谋中另立王子的奸诈行为逐一贬低,使真宗的地位更加稳定。

真宗继位后,每次遇到朝中大臣,都对吕端非常恭敬,肃然鞠躬,不呼其名;吕端身材肥胖,宫廷台阶稍高一些,真宗特别关心有人帮他上去。当被召到宫殿讨论军国大事时,吕端可以说出重点和优先事项,而且有条不紊。吕端的意见每次都被真宗采纳。


吕端的成就是什么?与他有关的轶事典故是什么?吕端的成就是什么?与他有关的轶事典故是什么?

,,,,,,

  • 北宋大臣黄潜善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黄潜善
  • 黄潜善(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宋初年宰相,奸臣,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符三年(1100年)...

  • 大宋宋慈:世界上所公认的法医学 的鼻祖
  • 宋慈是世界上所公认的法医学的鼻祖,在法医学界的地位是无人撼动的。宋慈一生破案无数,主要是从检验尸体上面查到蛛丝马迹使...

  •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 北宋宰相曾布的家庭成员都有谁 曾布有子孙后代吗
  • 曾布(1036年11月3日—1107年8月21日),字子宣,中书舍人曾巩之弟,北宋中期宰相,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

  • 北宋浪子宰相李邦彦:是靖康之耻的导火线
  • 在宋徽宗赵霁的“朋友群”中,除了王福,还有一位著名的“浪子宰相”。“浪子宰相”虽然是人们给他起的绰号,但他真的是当代宰相,...

  • 北宋寇准背靴是什么典故?寇准有哪些方面作为
  • 寇准是一位有名的北宋政治家和诗人,他从小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历史记载曾十几岁就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他出生于官宦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