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chán)经过25年的战争,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缔结的盟约。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率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说,才到禅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再次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在一州(河南濮阳)城下。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老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同意和解,派曹利用到辽营进行谈判,于12月(1005年1月)与辽建立和解:辽宋是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10万两银,丝绸20万。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宋代又称禅渊郡,因为禅州(河南濮阳),所以历史上被称为“禅渊之盟”。
此后,宋辽百年来不再有大规模战争,礼尚往来,全使殷勤。双方共使380次。辽朝边境发生饥荒,宋朝派人到边境救济。宋真宗去世的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藏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都是沾鼻涕”。
[img]376177[/img]
背景
杀人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称杨延昭,也就是著名的杨六郎)、在杨思等将领的带领下,他们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雍熙北伐惨败以来,宋朝一直害怕辽朝,逐渐从主动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一步步向宋朝逼迫,不断向南入侵宋朝。
从中原王朝来看,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关系到一代江山的安全。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部,这十六个州的幽、蓟、颍、莫、涿、檀、顺七州被称为“山前”,其他九州在山西北部被称为“山后”。今天的长城自居庸分东西南,绵延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结合,这就是内长城。中原失“山后”,内长城雁门关寨依然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尽撤,契丹骑兵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奔河朔。从后周柴荣开始,中原王朝就开始与辽宁争夺幽云十六州。
宋辽战争持续了25年,其目的是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其农业、手工业等文化活动都比契丹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将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提升为南京,将皇帝改为上京,将原来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并在南京幽州建立了许多相应的官职。他们被视为腹地,仿佛站在宋朝对峙的北方,是一个大国。
从这个时候的辽朝来看,萧太后逐渐治理内政,努力治理,国内逐渐稳定,奠定了发动战争的基础。
[img]376178[/img]
评价
禅源联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和平的结果。对宋朝来说,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它必须失去金纳丝,以便辽朝不再南入侵。从那时起,辽继续要求和平,以换取金钱,使北宋不再生活在和平和危险之中。对辽国来说,它在不利的军事形势下占了很大的便宜,在战场上得到了一些东西。
最重要的是,在禅元联盟之后,宋辽大致保持了百年的和平,这非常有利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流和各民族的融合。为中原与北部边境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在什么背景下签署了禅渊之盟?如何评价禅渊之盟?